一
词逢南宋便伤心。
南宋自开朝伊始便蒙上了“靖康之耻”的悲剧阴影,百余年来的词作,不是喊着北伐抗金收复中原,就是叹息蒙古铁骑凌虐江南,使我们觉得南宋历史一直都是凄风苦雨孱弱支离的。然而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南宋达到了极致。
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就已经转移到了江南地区,南宋虽然偏安一隅,却占据最富庶的土地。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对农业发展极为有利,这是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根本,因此经济得到进一步繁荣,南宋成为当时毫无争议的经济大国。南宋的城市化率达到30%,而清朝最鼎盛时期也不过7%;直到二十世纪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也不过18%。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文明超过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足以与今天相媲美。
而北宋时期的自然科学、科技成果在南宋时有了长足进步和拓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剂。比如指南针真正从“司南”到针形就是在南宋时期,具有携带方便和相对准确稳定的特点,成为航海更可靠的倚仗。加上领先的造船技术和政府的支持,促使南宋的海上贸易遍及当时半个世界,带来了可观的财政收入。
北宋时期出现的纸币“交子”,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提供了基础。有人在研究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后指出,如果不是蒙古南侵打断了经济发展的进程,南宋会是全世界第一个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
可惜啊可惜,并没有“如果”发生,所有的繁华精美都在铁蹄践踏下风流云散。蒙古入侵对于宋朝文明的影响,不仅是中断,更是一种倒退。
北宋灭亡后,文人诗家衣冠南渡,留下了如《东京梦华录》等笔记野史,以此记录开封的繁花明月;而南宋灭亡后,遗民们同样写下了大量笔记小说,悼念宋朝的雁声梅影,如《梦粱录》等。
其中非常著名的,就是周密的笔记体史学著作《武林旧事》《齐东野语》《浩然斋雅谈》《癸辛杂识》等。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因为别号“草窗”而与“梦窗”吴文英并称宋末“二窗”。
除了“草窗”外,他还有很多个小号,比如霄斋、蘋洲、萧斋、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真是令人眼花缭乱。看来不停换号是周词人的一大嗜好,约同于今天网络上不停换昵称头像的调皮孩子。
一个这么喜欢变换名号的人,爱好必定是非常八卦而繁杂的,这从他的平生著述就可以看出来。
同时,周密还与王沂孙、蒋捷、张炎并称“宋末四大词人”,其代表词作《一萼红》被陈廷焯评为草窗压卷之作,以为“苍茫感慨情见乎词”,不在姜白石之下。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非常伤感,乃是1276年正月。是年,元军二十万一路屠杀,进逼临安。太皇太后谢道清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出城投降,却暗令国舅护着其余的皇子逃跑,为大宋留下一线血脉,总算为南宋又续了三年命。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宋朝灭亡一直有1276年和1279年两个说法。
且说1276年正月,杭州沦陷,江山易主。周密登临古阁,感慨万千。
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周密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
《一萼红》中的蓬莱阁位于浙江绍兴卧龙山下。词中接连写了与绍兴相关的典故:唐玄宗赐镜湖一曲与贺知章;王羲之写《兰亭序》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之语;范蠡助越伐吴后有泛舟五湖事;王粲于东汉末年避乱荆州曾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上阕以“步深幽”入题,描写进山登阁的过程。山路曲折盘桓,行人渐入幽深。鉴曲、兰亭都是历史名人栖游的地方,而此时却一片萧瑟,满目衰败。词人登楼远眺,抚今追昔,只觉“千古悠悠”,欲诉还休。
接下来从“岁华晚”转入词人对个人身世的慨叹。垂暮之年,犹自四处漂泊,远离故乡,湖山寂寞,何以终老?这几句暗用典故,不仅抒发了寂寞伤怀之情,也吐露了自己对前途和归宿的迷茫之感,更以“磴古松斜,崖阴苔老”来渲染出“一片清愁”的世界。
下阕笔锋一转,“回首天涯归梦”,不露痕迹地由景入情,着笔抒发对宋朝失去大好江山的痛惜。“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诉尽对故乡故都的刻骨思念。
秦鬟,指形似发髻的绍兴秦望山;妆镜,指镜湖,贺知章的终老之地。“好江山、何事此时游”更是点题之语,在极力铺陈山川之美后,强烈抒发亡国之痛。
贺知章是盛唐最幸福的诗人,自号“四明狂客”,因此周密以“狂吟老监”相代。意思是来到了贺老监的家乡,面对镜湖秋水,真想邀他一起赋诗消愁。
这尾句宕开一笔,似与主题无关,然而由盛唐旧景而写宋末荒凉,形成鲜明对比,便有余韵不绝之感,益发悲伤。
美好江山都被辜负了啊,纵然重来,何堪面对?唯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的点点滴滴,让我们追见了几缕遗香梦影。
宋亡后,周密寓居杭州癸辛街,以南宋遗老自居,著书寄愤,《癸辛杂识》因而得名。此书内容广泛,主要记载宋元之际的琐事杂言、遗闻逸事、典章制度,其中特别大量记载了为国牺牲的将士,坚持民族气节的士大夫,以及元统治者、投降派的言行,寄亡国之痛于笔端。书中所记如“襄阳始末”“佛莲家资”等条项,颇具史料价值。许多记载不见于正史,多来自作者生活经验和见闻,甚至还有“变性人”的记录,可谓洋洋大观,雅俗共赏。
除此之外,周密传世作品还包括关于诗词的《草窗旧事》《萍洲渔笛谱》《绝妙好词》等,中国第一部以著录私家藏画为主要内容兼录南宋皇室部分藏品的《云烟过眼录》,辑录有关碑帖、玩器、医药、阴阳算术、仙佛、书史等方面知识的《志雅堂杂钞》等,对保存宋代杭州京师风情贡献极大。
都市纪胜、山川风貌、四时节物、教坊歌舞,甚至街市上的各种商铺玩器,坊间的每件特色吃食,件件都是美好记忆。这些笔记不仅对了解南宋的经济文化、山川风俗、朝廷典礼和市民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更让我们深沉真切地感受到宋人失去家国的沉痛与不舍。
这些记录告诉我们,南宋是动荡的,南宋更是靡丽的,吃喝玩乐都是那么精致优雅,让今天最喜炫富的土豪也无法企及,甚至根本都想象不出来。
《武林旧事》记载,单是临安,就有瓦舍二十四座。瓦舍,又称瓦子、瓦市,其间设立各种表演节目的勾栏、乐棚,演出不断;周围随之又有无数货摊、赌坊、茶座,相当于今天的综合商业娱乐中心。一座城市里竟有二十四座大型商业CBD,可想宋代杭州之繁华,不亚于今天。
只有经历过温柔富贵乡又跌入抄家灭族之痛的曹雪芹,才写得出惊才绝艳的《红楼梦》;也只有像周密这样的南宋遗民,才写得出《癸辛杂识》《武林旧事》等典籍。
凋谢的花最美丽,失去的爱最深沉,那些梦里繁华,亡国旧影,在周密伤痛而温柔的记忆中绽放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