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1206年真是风云变幻的一年。
宋宁宗与韩侂胄忙着发动开禧北伐,却忽视了此时的北方,一个叫铁木真的风云人物迅速崛起,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帝国,并改了尊号为“成吉思汗”。
前面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词人为自己改号之时,就代表这个人将要破茧化蝶,裂变新生了。而一个首领改了称呼,自然更是天惊地动的大事。
偏偏,南宋诸臣一心伐金,谁也没想到更大的敌人已经来了,更没有意识到:“成吉思汗”的意思是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也就是说,打铁木真变身为成吉思汗那天起,就已经想着要吞并江南了。
南宋皇帝内禅的传统到宋宁宗赵扩这儿停止了。
赵扩和赵构一样,子嗣单薄还养不大,竟然没有一个亲生儿子继位,只得领养远房宗亲为皇子。但是就连这样也不能自主,临死又被史弥远矫诏,另立幼年丧父毫无势力的远支宗子赵昀为太子。
嘉定十七年(1224),赵扩驾崩,赵昀即位,庙号理宗。
赵昀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当年因为犒赏将帅之事赵德昭和太宗赵光义起了争执,赵光义沉下脸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意思是说,等你自己做了皇上,再来做主吧。这就是暗指赵德昭谋反。
赵德昭闻言,当晚就自尽了——自我了断,总好过全家被灭门。
或许是因为赵德昭死得干脆,才给自己一脉留了后裔,两百多年后,赵德昭后人终于登基做了皇帝。都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个皇位过了两百多年才终于坐上去,也真够磨人的。
当年的“金匮之盟”,曾假借太后懿旨,指定赵匡胤死后,为防国乱主幼,由其弟赵光义继承大统,赵光义死后再传位于赵匡胤之子赵德昭,赵德昭如果死了,传位于赵德芳。
然而赵光义登基后,先后害死了两个侄子,将皇位顺利地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于是北宋九位皇帝,除太祖赵匡胤外,皇位始终控制在赵光义及其嫡系子孙的手中。
直到南宋高宗无子,寻来了赵匡胤七世孙、赵德芳的后裔赵昚,皇权才算是回到了太祖一脉;如今宁宗无子,竟又传给了赵德昭九世孙。
也就是说,“金匮之盟”涉及的四位主儿:赵匡胤、赵光义、赵德昭、赵德芳及其子孙,终于轮流把皇位坐了一遍,天不我欺,皆大欢喜。
杨皇后和史弥远是联手杀害韩侂胄的亲密战友。史弥远能够扶持赵昀做太子,杨皇后的允诺至关重要。因此理宗登基后,便请求杨皇后垂帘听政以为报答。
太后垂帘简直是宋室王朝的传统戏码,这似乎早早预示了南宋将再次进入历史轮回,重演北宋亡国的全过程。
除了没有艺术才华而只能把理学抬出来立杆呐喊外,宋理宗的思维模式简直就是宋徽宗的翻版:
徽宗偷情名妓李师师,理宗则把妓女唐安安接到宫里。
徽宗将兵权交与宦官童贯,理宗则令外戚贾似道领兵。
徽宗脑子进水向金借兵伐辽,终使北宋朝廷亡于金国;理宗照本宣科,联蒙抗金,令蒙古军队畅通无阻,大举攻宋。
理宗在位四十年,南宋从孝宗时代的中兴局面渐渐进入消亡时期。
与此同时,蒙古势力却日益强大,并于理宗登基三年后灭掉西夏;绍定五年(1232),蒙古向南宋政府提出联合灭金,宋蒙结成盟友。
金哀宗得知,遣使前来,力陈唇亡齿寒的道理,说:“蒙古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
这番劝说,正与当年南唐灭国前,李煜遣使向吴越王陈述的道理一样。然而吴越王没有听从李煜的劝说,联宋灭唐后,终究也被赵光义一杯毒酒送终。
如今,宋理宗也没有听从金哀宗的劝告,悍然出兵。
端平元年(1234)正月,蔡州城被攻破,金哀宗自缢而死,历时一百二十年的金朝灭亡。
宋理宗正如当年徽宗联金灭辽后的得意扬扬一般,不知虎狼在侧,却沉浸于虚假胜利中,狂欢庆祝,并将金哀宗的遗骨奉于太庙,告祭徽、钦二帝之灵。谁知当年年底,蒙古便向盟友南宋发起了进攻。
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此后四十余年,南宋一直与蒙古展开漫长不屈的抗战。德祐二年(1276),元军攻破临安,理宗皇后谢道清抱着五岁的宋恭帝出宫投降,如当年徽、钦二帝一样被俘北上,押往大都。
至此,北宋亡国的历史完整地重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