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三十一年(1161)的“采石矶大捷”为南宋打了一针强心剂,然而紧接着张浚北伐遭遇“符离之败”,隆兴二年(1164)宋金双方签订“隆兴和议”。

之后孝宗不敢言战,朝廷上下文恬武嬉,以谈论恢复为忌,一味偏安。但是这也给南宋臣民带来了难得的安宁岁月,宋金两国四十年间没有大的战争,双方得以休养生息,南宋出现了中兴局面。

虽然自从“靖康之难”,南宋就蒙上了一层忧郁的面纱,但在孝宗统治期间,政治相对清明,天下康宁升平,经济得到了迅速全面的发展,学术环境也非常宽松,出现了“诸儒彬彬辈出”的百家争鸣状态。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而孝宗统治期间,堪称是南宋的治世。这一时期的政治被称为“乾淳之治”。

因此虽然北伐未果,孝宗仍然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只可惜他没能为自己选择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淳熙十六年(1189),宋孝宗赵昚禅位,赵惇即位,史称宋光宗。

赵惇(1147—1200)是孝宗的第三子。孝宗在原太子早逝后,认为二子性情软弱不宜为帝,遂立恭王赵惇为太子。赵惇被立为太子以及接诏登基都在恭州潜藩,即位后以恭州为吉庆之地,更名“重庆”,取其双重喜庆之意。

皇帝即位,潜藩地升府为旧例,有的会沿用原来的州名,有的会用现皇帝的年号,有的则另取吉祥的名字。而赵宋皇廷特别喜欢以“庆”字命名,比如宋太宗赵光义曾担任泰宁军节度使,即位后便升泰宁军所在地兖州为袭庆府;宋徽宗赵佶原为端王,登基后便把封地端州升为兴庆府,后来又改为肇庆府,意为“开始带来吉祥喜庆”;宋高宗赵构曾封康王,后来便升康州为德庆府。

肇庆、德庆、重庆这些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宋史说赵惇青少年时气质儒雅,颇有名望。他初登帝位时,总揽朝纲,不宠姬妾,薄赋缓刑,不少政令都是值得称道的。可惜家门不幸,娶了个跋扈悍妇李凤娘,并在其长期教唆压制下逐渐诱发了精神病,越来越昏庸悖行,只做了五年皇帝,便被继母和祖母联手废黜了。

李凤娘是宫斗电视剧里典型的反面人物,虽然有点小聪明,但天性凉薄,喜欢挑拨是非,在高宗还在世的时候,便经常在高宗、孝宗、光宗三代帝王间弄舌,惹是生非。但是碍于身份礼教,先还有所遮掩,所以虽为皇帝不喜,却也没有被抓到大的把柄,不至于休废。然而等到光宗即位后,李凤娘以元妃身份册封为皇后,其骄横跋扈的面目便表露无遗,越来越肆无忌惮。

自古以来做皇帝的一大特权就是三宫六院左拥右抱,然而李凤娘却不许老公多情,甚至多看别的美女一眼都不行。有一次光宗洗手时,看到侍奉的宫女小手雪白娇嫩,便随口夸奖了一句“好手”。李凤娘听了,便命人剁了那宫女的双手,放在食盒里送给光宗下饭。光宗吓得魂飞魄散,从此看到食盒就哆嗦,不敢再多看美女一眼。

但是一般贵族之家还有三妻四妾呢,皇上总不可能只有一个女人,所以还是会立几位贵妃、婕妤充数。李凤娘虽不能明着禁止光宗纳妃,却对后宫管顾极严,立几个妃子做摆设可以,宠爱有感情可不行。

众嫔妃中,光宗最宠爱黄贵妃,连宫中收藏的扬无咎名画《红梅图》都赐给了她,还在画上题诗一首:

去年枝上见红芳,约备红葩傅浅妆。

今日亭中足颜色,可能无意谢东皇?

这首诗把黄贵妃比作红梅花,说你红葩浅妆,在我东皇的照拂下,自会更加尊贵盛开,颜色十足,可要谢我?

这是一首调情之作,显露出光宗对贵妃的宠爱。这样的诗句落进李凤娘眼中,焉能不怒?于是趁着光宗出宫祭祀,便派人杀了贵妃,对外托言暴病而死。

当其时,光宗正在祭坛举行祭祀,忽然风云变色,雷雨交加,祭坛上的蜡烛全部吹熄,根本无法进行祭典。回到宫中,光宗便听说黄贵妃暴毙,明知是悍妻李凤娘所为,却无可奈何;再想到祭典上的异象,更认定是黄贵妃的冤魂作祟,又是恐惧又是愧疚,又是郁闷又是伤心,精神彻底崩溃,根本无法上朝理政。

此前宋孝宗在世时,李凤娘就唆使光宗中断对父母的定省朝见,曾引起朝臣多番奏谏。孝宗驾崩后,光宗夫妇更是连丧礼都拒绝出席,而由太皇太后代行祭奠,更是举国哗然。

至孝的赵昚偏偏养出了一个不孝之子赵惇来,不知孝宗是否会死不瞑目。

对于赵惇的不孝,辛弃疾的两位好友陈亮与刘过,分别上演了截然相反的两出大戏。

绍熙四年(1193),陈亮五十一岁,参加进士廷试,题目是光宗亲拟的“问礼乐刑政之要”。

这其实就是绕着弯儿问士子们:朕到底该不该去重华宫朝拜太上皇?

圣朝以孝治天下,儒生最重孝道,众举子自然响亮回答:应该!

唯有陈亮独出机杼,剑走偏锋:

陛下之于寿皇莅政二十八年间,宁有一政一事之不在圣怀?而问安视寝之余,所以察言而观色,因此而得彼者,其端甚众,亦既得其机要而见诸施行矣。岂徒一月四朝而以为京邑之美观也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眼下要着手的礼乐刑政之事多着呢,皇上日理万机,一月四朝的礼仪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表面形式,何必在意?

这番话其实强词夺理,因为光宗行孝和治理天下并不相悖,一个月里只朝拜太上皇四次,也影响不了皇上的定邦大业。但是歪嘴念正经,这话说到了光宗的心坎上,于是很大方地给陈亮点了个状元,还特地交代翰林学士在赐第告辞里写上:“朕之待尔,岂止是哉。”授他签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准备委以大任。

可惜的是,不知道是否因为陈亮这番言辞说得太违心,有运中举无命享福;又或者是宋孝宗对于陈亮的歪理太生气,总之次年孝宗驾崩时,顺手把陈亮也一块儿带走了。

而刘过便在这时,演出了一场“白衣伏阙”的行为艺术

这天大臣们上朝之际,只见刘过一身缟素,跪在宫门外放声大哭,请求光宗遵守孝道。

光宗一怒之下,勒令禁军把他押回老家闭门反省,好好想一想自己名字里这个“过”在何处,如何“改之”。

但是刘过当然不认为自己错了,于是甩开禁军,逃至襄阳。他在这里没有找到小龙女,流浪了几年后,听说光宗退位,宁宗登基,主战派占了上风,辛弃疾重新出山,于是便拎了只空酒壶,去找传说中的辛大侠蹭酒了。

我忍不住要再次说,宋朝的君王真是太仁慈了。即使有精神病的宋光宗,在被一介布衣的刘过触了霉头,龙颜大怒后,也不过是勒令其回乡反省,而没有判其午门斩首立即执行,甚至连板子都没打一下,这在元、明、清三朝是不可想象的。

倒是宋光宗,因为失德不孝,引起天怒人怨,于是在韩侂胄、赵汝愚等大臣的奏议下,太皇太后吴氏与光宗的继母谢太后联手,以昏悖无行、有失人子之道为名将其废黜,并立赵扩为太子,承继大统。当然,对外则很讲究用词艺术地说成是“内禅”。

绍熙五年(1194)七月,赵扩(1168—1224)即位,史称宋宁宗。赵扩也很喜欢“庆”字,将次年年号改为“庆元”。

至此,南宋王朝经历了四位帝王: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

有趣的是,每一位都是在先皇活着的时候便即位的。“太上皇现象”在其他朝代十分罕见,在南宋倒变成了家常便饭。

宋光宗虽然只坐了五年皇位,但是已经将宋孝宗“乾淳之治”带来的小康局面彻底荒废,南宋刚刚中兴,便开始走向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