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约1245—1305),字胜欲,号竹山,江苏宜兴人。世称“竹山先生”或是“樱桃进士”。

前一个名号很好理解,后一个却是由何而来呢?

原来,蒋捷于宋咸淳十年(1274)中举,可谓是“宋末四大词人”中最后的进士了,而他最著名的代表词作,便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经过太湖东岸的吴江县,卧船听雨,思归而作。

上阕写“春愁”,舟行江上,看到酒旗招摇,遂呼酒浇愁。秋娘和泰娘都是歌伎常用名,此处写桥上酒楼林立,歌女在风雨中弹唱招客。这本是脂浓粉艳之景,然而加上“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之语,便平白有了一种“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惆怅之感。

不过考虑到蒋捷的《行香子·舟宿兰湾》有“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之句,也许这里的“秋娘渡与泰娘桥”仅仅就是指地名吧。

下阕写“归思”,以“何日归家”起笔道出漂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并接连写了想象中回家后要做的三件事:洗客袍,调银笙,点起心字香。

时光短暂啊,不忍辜负,当然要用最好的时光做最喜欢的事,方才不负春光。

最妙的是作者描写好时光,却以两种植物相代——红了的樱桃,浓绿的芭蕉,既写出景之曼妙,亦突出春之短促。这种婉转妩媚的情调,音韵流丽的措辞,使整首词充满流丽之美,确为词中上品。

蒋捷中举的1274年,宋度宗赵禥亡,四岁小皇子赵㬎匆匆即位。蒋捷做了末世王朝的最后一个小官。

元朝统治渐渐稳固后,为笼络人心,开始选用南宋士子。蒋捷曾被举荐,却拒绝出仕。知天命之年后迁徙至江苏武进归隐,深怀故国之痛,于此终老,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一曲《梅花引》,道尽衷肠:

梅花引·荆溪阻雪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不过,论及蒋捷词作,最著名的一首要数《虞美人》,分写少年、壮年、老年时期听雨的不同心情,颇类辛弃疾的“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算及蒋捷的生平,虽不能确定他的生年,但从1274年中举可知,之前应该是家境良好前途无限的少年郎,多的是拥红偎翠斗酒飞花的好时光,故曰“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然而方入仕途,便值亡国,山河破碎,流离失所,自然是“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到了两鬓星星的晚年,寄身僧庐,心怀故国,历尽悲欢离合,终是无可奈何。唯有听任无情风雨,“点滴到天明”。

三个时段,三种境况,这首词用语明白简利,而意韵含蓄沉郁,堪称宋元词的上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