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在如丝细雨中游山玩水时,常常会吟起陆游的“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觉得很美很潇洒。

但事实上,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情可是一点都不美丽。

陆游当然是大才子,大文豪,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堪称中国诗人之最。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再不肯用功也能背上那么一两句,至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总是会的。

著作等身,才华横溢,家世显赫,名满天下,应该算不得怀才不遇了吧?但是偏偏事与愿违,纵观陆游一生,三仕三隐,报国无门,简直就是用生命书写了五个大字:郁郁不得志!

他的不得志从二十八岁第一次进士试就开始了。

因为在锁厅试里夺魁,抢了秦桧孙子秦埙的风头,秦桧欲为孙子扫清障碍,便一边治罪锁厅试主考官,一边通知礼部,不得录取陆游。因为解试后有省试,省试后还有殿试。有了陆游这个劲敌,即使能通过关系保证其孙子在省试中夺冠,也保不住他在殿试时落败。若让秦埙与陆游同时面圣,好乖孙还有什么机会力压群雄一战成名?

《宋史》如此记载这段历史:“锁厅荐送(陆游)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

要说锁厅试的主考官陈子茂也真是帮倒忙,还不如就给秦埙个第一,把陆游放在第二呢,好过现在直接黜落,还得罪了权贵,直接把后路也断了。倒是白白牺牲了唐婉——当年陆母就是因为儿子无心科考才逼他休妻的。但是娶了王氏进门,也没见陆游官运亨通,倒是把老母亲交代的第二个任务完成得很好,一口气生了五个儿子。

既然比不过势力,那就比长命吧。绍兴二十八年(1158),秦桧病逝,陆游终于得入仕途,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这是陆游第一次正式出仕,而且升得挺快,不久调任京官,有资格入朝面圣,应诏上策,每每谏议,高宗也多有采纳。

这个时候的陆游是得意的,仅用了三年,便升至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负责司法工作。这种升迁速度,放在北宋是不可想象的,尤其陆游还不是进士出身,就更易被人诟病。不过南宋官员不如北宋多,讲究也没有那么严,所以官员的升迁速度也就加快了许多。

绍兴三十二年(1162),高宗禅位,赵昚即位,在高宗的默许下,赵昚下旨为岳飞迁葬,恢复名誉。这让陆游看到了希望,便更加勤力上疏,为北伐鼓吹。

孝宗新帝登基,正欲有所作为,倒是愿意听到主战的声音,于是任命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

陆游虽然主张北伐,却深知南宋军队武备不修,不宜急于求成。遂上书建议先整饬军纪,固守江淮,徐图中原。但是孝宗正在兴头上,听不进陆游的逆耳忠言,随便找了个理由将他罢为镇江府通判,贬离京城。

次年,孝宗以老将张浚为都督,主持北伐。陆游又上书张浚,建议他不可轻率出兵,当先定长计。而张浚立功心切,又用人不当,匆匆上阵,果然大败于符离。偏安之论再度甚嚣尘上,孝宗不得不与金国议和,签下“隆兴和议”。

陆游又进言孝宗在建康、临安两处驻跸,争取在建康立都,且力主除奸臣绝后患,惹得孝宗大怒,将其再次贬官。后来被人以“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为名弹劾,于乾道元年(1165)被免职。

这是陆游登上仕途后的第一次罢官。

陆游回到故乡山阴,在鉴湖附近的三山乡买地置屋,过起了农居生活,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