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刘过被称为“天下奇男子”,除了他性情豪爽任侠之外,更因他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博通经史百世之文,好言古今治乱之略,且是坚定的主战派。
他一生干谒诗颇多,除了拜上辛弃疾之外,另从《谒淮西帅》《谒金陵武帅》《谒京口张守》《谒郭马帅》等诗中,可以看出他的行迹,四海投辕,谋求出身,然几度为客,终无所成。
但是他的悲剧不仅在于南宋朝廷厌战主和,也是因为他有志向而无经验,有点纸上谈兵,远不及辛弃疾的张弛有度。他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热情高亢,却少谋略。
刘过以穷出名,可他虽然没有官职,江湖上对他慷慨解囊的人不少,时有高官像辛弃疾那样赠以数千缗甚至万金。但他挥金如土,热衷于“白璧追欢,黄金买笑”,“翠袖传觞,金貂换酒,痛饮何妨三百杯”,从来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明宵是与非。他自恃才高,自问“人间世,算谪仙去后,谁是天才?”然后又自答“大宋神仙刘秀才”,目空一切,放浪不羁,把所有的不如意都归罪于怀才不遇,时刻等待着一个腾飞的机会。
辛弃疾送他万缗时曾叮嘱他“以是为求田资”,但是刘过充耳不闻,不久便“荡于酒”,又把钱花光了。或许,他在内心里对于辛弃疾只是给钱没有给官还有点怨怼吧?他曾有诗:“但得稼轩一题品,春风侠骨死犹香。”能得当世大侠辛弃疾青眼相顾,自然使得刘过益发声名远扬。但是辛弃疾只欣赏他的诗才,却未给予重用,这远远不符合刘过的心理预期,虽然扬言“莼鲈江上”,从此归隐,却并没听从稼轩所嘱,用那一万缗买田置地从此安身,不久便又重出江湖了。
这一回,他奔向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力派大咖韩侂胄。既然是韩相请辛弃疾重新出山的,那么刘过辞别辛大侠而投奔韩大咖,岂不是一趟更加便捷的终南直通车?
适值韩相生辰将近,刘过故技重施,作诗祝寿以自荐,再高谈一通主战言论,果然得了韩侂胄青眼。北伐失利,韩侂胄想要派使者入金议和时,便以刘过任侠善辩而打算委以重任。
这可是一个参与朝政的机会,是要写入历史的,是真正的大事件。刘过喜不自胜,觉得自己等待了一生的机会终于来到了,于是倾尽资产置办行囊,只盼望像范成大那样一使成名。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因为刘过生性疏阔,“轻率漏言”,还不等出行就大嘴巴地把使金事说得街知巷闻,惹怒了韩侂胄,遂以预泄机密而收回命令。
刘过追悔莫及,就这样错失了一生中最接近权贵、有份参与历史的机会,至死都是个布衣词人。
所谓“穷途末路”,刘过在资产上的“穷”,和仕途上的“末”,说到底都是缺乏计划与节制的性格悲剧造成的。豪气干云虽然令人爽快,但是过于豪爽了就有失城府,难堪大任。
这是刘过一生词风不及稼轩处,更是功业不及稼轩处。
且说韩侂胄北伐前,刘过曾与诸好友登临武昌安远楼,感叹时事,抒发今昔之慨,即席写下一首《唐多令》,被后世词坛赞誉为“数百年绝作”。
《唐多令》词牌在此前颇为冷僻,刘过这首词传唱天下后,世人纷纷效仿,连与他齐名的刘辰翁都以刘过词韵和了七首《唐多令》。周密更因为词中有“重过南楼”之语,更名曰《南楼令》。一首词带火了一个词牌,甚至改了词牌名,可见影响之大。
这首词本是为了回应歌姬的宴前侑觞之作,却难得的毫无脂粉气,蕴藉含蓄,充满忧时忧国之感,着实难得,遂成为词人一生的代表作。只是事后再看,却觉得词中充满不吉之谶,似是为北伐失败与词人的结局早早做了预言,令人心痛。
唐多令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这是一首典型的登临之作。上阕写登楼所见之景,但是恰如“寒沙带浅流”一般,笔墨一带而过,从空间的凭眺直接过渡到时间的回溯,虚实相间,时空交错,一句“二十年重过南楼”宛有千钧之力,引人遐思。
二十年前,也就是安远楼落成不久,刘过离家赴试,曾在这里过了一段花香酒浓狂放不羁的生活。所谓“醉搥黄鹤楼,一掷财百万”“黄鹤楼前识楚卿,彩云重叠拥娉婷”,少年意气,挥斥方遒。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自诩谪仙才的刘过却仍然经年不第,一事无成。“柳下系船犹未稳”,是匆匆滑过的青春;“能几日,又中秋”,是扑面而来的中年。时光煎人老,往事空添悲,此时故地重游,而且是在这个危机四伏、祸乱不远的多事之秋,怎不令人凄然?
于是下阕怀旧,先问故人在否,再叹江山多愁。以“旧”形容“江山”,却说添了“新愁”,万千感慨,不言自喻。“黄鹤矶头”着一“断”字,更有残山剩水的凄凉况味,益发增添了故国江山之愁郁,是深化题旨之重笔。
此时韩侂胄出征在即,刘过一边为之摇旗,一边却有此“浑是新愁”的预感,岂非预示北伐之后,更添悲痛?
卒章三句回到他惯常的生活,乃是买花载酒,苦中求乐。可是自己也知道,少年时光回不去了,“终不似,少年游”六个字,言浅意深,余音袅袅。不同于过往爱国词篇的豪爽奔放,这首《唐多令》写得蕴藉含蓄,别具一格,确为佳作。
事实上,北伐失败后,刘过果然又回到了“欲买桂花同载酒”的老样子,然而心灰意冷,追悔莫及,再难重拾当年壮志,“终不似,少年游”,到底郁郁而终。
刘过是江西人,但是一生四海为家,从没有落叶归根的念头。晚年蹇驴破帽,投奔昆山友人潘友文,后来便病逝于此,直到七年后才在县主簿赵希楙的资助下入土安葬,可谓生贫死穷,穷之至矣。
南宋诗人吕大中赞其“芝兰之馨,梅花之清,先生之名,凛然如生”,并为之撰写《宋诗人刘君墓碑》,极言刘过之穷:
诗能穷人,尚矣。有生而穷者,有死而穷者。借车载家,蹇驴破帽,此生而穷也。来阳荒土,采石孤坟,此死而穷也。龙洲刘先生讳过,字改之。家徒壁立,无担石储,此所谓生而穷者;冢芜岩隈,荒草延蔓,此所谓死而穷者。先生何穷之至是哉!……
1206年,刘过于昆山过世,享年五十二岁。
1273年,襄阳城破,郭靖、黄蓉以身殉城,杨过偕小龙女归隐活死人墓,自此不复出。
小说中的活死人墓据说在陕西终南山,或有虚构。但是刘过墓却迄今犹存,乃在江苏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