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宋末四大词人”的共同特点是善于咏物寓怀。身处宋元交替国破家亡之际,尝尽流离之痛,抒于词锋,却并无“苏辛”的豪情悲愤,而是以缠绵婉约的春风词笔娓娓道出。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王沂孙的一首《天香》:
天香·咏龙涎香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汛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瓷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 几回殢娇半醉。剪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尊前旧风味。谩惜余薰,空篝素被。
要说这首词,就要先说一下这段动乱时期的黑暗背景。
1276年,临安沦陷,胡僧杨琏真伽被元朝廷任命总管江南禅事。1278年,杨琏真伽为了搜刮财宝,也为了断绝百姓对宋朝的念想,羞辱汉人臣民,竟然命人大肆挖掘会稽皇陵。先后挖掘古墓百余座,帝后尸骨撒满沟渠,惨不忍睹。
此时,宋理宗入土只有十四年,因为入葬前灌了水银,且吞食夜明珠,启棺之后,容貌如生。杨琏真伽为了窃取夜明珠,竟然砍下宋理宗的头,将帝尸倒悬树间,沥取水银。
水银连续滴了三天三夜,其间诸胡僧对帝首肆意侮辱,竟然当球踢。一代帝王,身首异处,弃尸荒野,那颗头后来被当作战利品,制成了酒壶,献给了元世祖。
即便是亡国之君,也终是真龙天子,竟得不到半点尊重;纵然是胡僧,也还是出家人,杨琏真伽可有半分仁心?
这样的恶行,令人发指!
江南文士闻知,无不悲愤异常。于是以唐珏为首,邀集乡人收拾了被弃置于荒野草丛的帝后遗骸,重新埋葬,又移来南宋故宫的冬青树栽于冢旁。
这件事肯定是要秘密进行的,在元朝统治下自发保护宋帝陵冢,传出去不知会惹出什么样的祸事来。但这是一件大事,不能不诉诸笔端。
于是王沂孙、唐珏等秘密结社,填词为记,咏物托寄,曲折隐晦。王沂孙的《天香》,便说的是这件事。
从这首词中,不难看出姜白石梅边吹笛的身影,情绪无比激愤,措辞却依然都雅。
龙涎香是一种古代香料,传说骊龙吐涎所化。这里自是暗指理宗被倒吊沥取水银事。而且崖山之战后南宋灭亡,大宋最后一个皇帝宋末帝是死于海上的,所以这首词开篇便写的是海上之龙。
单从字面看,词的上阕写的是采香、制香的过程。
《岭南杂记》有载:“龙涎于香品中最贵重,出大食国西海之中,上有云气罩护,下有龙蟠洋中大石,卧而吐涎,飘浮水面,为太阳所烁,凝结而坚,轻若浮石,用以和众香,焚之,能聚香烟,缕缕不散。”
“孤峤蟠烟”,指的就是潜龙蟠伏在海洋中的大石之上,云气笼绕。
“层涛蜕月”,意谓月光在层层波涛中闪动,好似龙鳞闪烁。
“骊宫夜采铅水”,骊宫就是龙宫,铅水便指龙涎,白色有香气。这里暗示取自理宗龙体的水银。
“汛远槎风”,采香的人乘木筏随潮汛而去;“梦深薇露”:龙涎香要用蔷薇花露调制;“断魂心字”:指心字香,“所谓心字香者,以香末萦篆成心字也”(《词品》)。
这里写的是制香,自“汛远槎风”的遥远回忆,“梦深薇露”的磨碾相思,到“化作断魂心字”的凄凉绝痛,一语双关,道尽断肠。
接着是焙火。《香谱》上说,制龙涎香要“慢火焙,稍干带润,入瓷盒窨”。故而文中有“红瓷候火”之句。红瓷,就是存放龙涎香的红色瓷盒。候火,就是火候,焙制时所需等候的慢火。
冰环、玉指,都指的是香制成后的形状,有的像冰环,有的像纤纤玉指。
香制出来后,终究是要被点燃烧掉的。于是“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真切地写出了焚香时“翠烟浮空,结而不散”的实景,更营造出一种朦胧缱绻、依稀仿佛的想象,暗示出对从前骊宫“孤峤蟠烟”的怀念。
于是下阕开始回忆当年焚香的女子,慵软娇柔,微醺半醉,无限风情。“殢”(tì),慵倦之意,这里形容女子半醉情态。女子带着醉意剪灯花,衬着窗外雪花纷飞,愈见室内生春。
旖旎过后,一句“荀令如今顿老”,顿将梦境一笔扫空,无限悲欢,今昔之感溢于言外。一个“顿”字,刻意写出光阴消逝如电光石火,疾速不可挽。
《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此处以荀令代指制香高手也就是自己,如今词人已老,不胜酒力,却最是念旧惜香。明知香已经熏完了,还要把被子罩在熏笼上。
篝,指熏香所用的熏笼。“空篝素被”的徒劳之举,写出王沂孙对往事余香无限留恋而难以挽回的悲哀,让人低回婉转、怅惘无穷。
这首词借写龙涎香委婉地表达了思念故国、祭悼理宗之情,但是过于婉转优雅了,让我很难喜欢得起来。但是南宋末词人的文风多半如此,想是在元代统治者文化高压统治下,不得不如此吧。
元统治者把国民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第九等,比娼妓的地位还低,仅居于蝼蚁般不能自立没有尊严的乞丐之上。
知识分子的地位跌到了史上谷底,这和大宋“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原则恰好相反,令文人墨客悲愤而无奈。敏感的政治空气使宋元时期再没有产生岳飞、辛弃疾那样慷慨悲歌的壮士词,文风转为婉媚沉郁,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尽管如此,中原文士宁可布衣隐居也不愿出仕为元朝官僚。是否“仕元”,就成了评定遗臣文士气节的一个标尺。关于赵孟頫的争议,就是典型的例子。
王沂孙有没有仕元的经历,也成了词家们争议的辩题,叶嘉莹先生在《延祐四明志》中查到,王沂孙在元朝时确实做过庆元路的学正。
不过书院教授、山长之类算不得朝廷高官,而且志在教育,传承文化,应当称不上“变节”之罪。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对王沂孙评价极高:“王碧山词品最高,味最厚,意境最深,力量最重。感时伤世之言,而出以缠绵忠爱,词中曹子建,杜子美也。词人有此,庶几无憾。”
曹植生于乱世,杜甫多咏离乱,陈廷焯以此喻碧山,谓之“感时伤世,缠绵忠爱”,诚为一家言。
王沂孙,生卒年月俱不详,字圣与,又字咏道,号碧山,又号玉笥山人,浙江绍兴人。有《花外集》传世。
宋词以“花间”始,“花外”终,也算圆满。
而宋理宗的头骨,则在百年后,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寻回,归葬永穆故陵,终得身首合穴,永安于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