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两宋期间,中华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极致恢宏、文明典雅的顶峰,与此同时,崇文抑武的国策导致了外敌环伺、战争不断,烽火硝烟从未停歇。尤其到了南宋,一方面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领域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财力之丰远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但是另一方面,南宋边境烽烟不断,南宋小朝廷一味偏安,以为回避了金国的继续入侵就可以苟活江南,却看不见蒙古部落日渐崛起,养虎坐大。
1271年,忽必烈称帝,改国号元,以大都为首都。1274年,元军大举入侵,南宋军民拼死抵抗,超过80%的北方人口被屠杀。
有记录说,北宋末年,中国北方本有四千五百万的记录人口,宋亡之后,只余下不足七百万,几乎每座城市都有屠城的惨痛经历。
昔日繁华沃土,如今千里荒野,白骨遍地,井里塞满了死尸而水不可饮。
据说进入中原后,忽必烈是下过“不杀令”的,不抵抗者不杀。然而风骨与气节是流淌在大汉民族血脉里代代相承的基因。宋人气节为先,宁死不屈,纷纷自发组织义军与元军相抗。
蒙古铁骑是当时驰骋于亚欧大陆最凶猛的军队,他们在几个月内就踏平了花剌子模,铲平俄罗斯,夷灭东欧列国,屠人过亿,灭国四十。其战斗实力的确是宋朝兵力所难抵挡。
然而宋蒙战争从1235年爆发,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覆亡,延续了近半个世纪。南宋已经是蒙古势力崛起以来遇到的最坚强的对手:
仅是襄阳保卫战,就整整打了六年。樊城陷落时,城中粮炊皆断,守城军民在司统牛富的率领下与元军展开巷战,依靠饮雪水续命,抱着必死的信念,撑着最后一口气与元军决战十四昼夜。牛富身受重伤,完全失去了战斗力,被俘后触柱自尽,却因为力竭而未能就死,遂又投火自焚。此后元军屠城,全城军民,无一幸免。
因为蒙古大汗蒙哥死于1259年钓鱼城一役中,元军对四川的报复格外疯狂,川民奋起抵抗,誓死不降。直到1279年幼主殉国,南宋灭亡,忽必烈又答应不会屠城,守将王立这才弃城投降,但绝不乞怜,守城将领三十六人全部拔剑自刎,以身殉城。
还有风花雪月的扬州城,在铁蹄刀剑面前毫不示弱。李庭之率军抗元,军民皆兵,直到扬州人满城皆死方才弃城……
最为惨烈的,还要数宣告南宋灭亡的崖山之战。
1276年,临安陷落,太皇太后谢道清抱着五岁的宋恭帝赵㬎出降。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却护着六岁的益王赵昰和四岁的广王赵昺一路南逃,辗转来到福州,宣布废恭帝赵㬎,拥立赵昰为帝,即宋端宗。
端宗在位仅两年,便因遇到台风,御舟在井澳海面被打翻,小皇帝不慎落水,又惊又病,两个月后凄凉地死在一座无人的小岛上。
陆秀夫又立赵昺为帝,在广东崖山建立海上朝廷,坚持抗元,史称宋末帝。
宋恭帝赵㬎、宋端宗赵昰、宋末帝赵昺,皆是幼主登基,在位均不超过两年,合称“宋末三帝”。
当时的崖山(今广东新会崖门海域)还是座小岛,宋军在此设立海山朝廷,修建行宫三十余间,军屋三千余间,安置文武百官。各地义军前往勤王,聚集二十余万人,没有房屋,就住在船上。
1279年2月,元将领张弘范率水军逼近崖山,切断宋军退路。这是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也是最惨烈的一次海战,也是世界四大海战之一。
明知大势已去,南宋残军誓死不降,与元军在崖山展开了最后的决战。由于淡水水源和粮食供给被元军切断,宋军饮海水,吃草根,很多人都生了病,呕吐不止,饥疲交加。在全力抵抗二十多天后,以宋末帝的投海自沉而告终。
南宋覆灭。
遗憾的是,这段历史的详情未见于宋元笔记,只能在日本历史学家田中芳树的作品《海啸》中窥见一斑。
书中说,丞相陆秀夫在突围无望之际,正了正衣冠,对着宋末帝礼拜泣告:“为了复兴宋室,陛下与臣民一直不停奋战,但是事到如今已无力挽回。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统后裔,应该作出不辱没您血统的决定。臣有一事,不得不为,望陛下成全。”
少帝虽然只有八岁,然而他高贵的血统和流亡的经历让他聪慧而早熟,已经明白了陆秀夫话里的意思。当年北宋灭亡,徽、钦二帝降金,饱受耻辱后客死异乡;如今自己身为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倘再落于蒙古之手,其耻辱悲惨可想而知。不,他不要做一个亡国之君,也不要让他的臣子们做亡国之奴。宁为汉人魂,不做蒙古奴。靖康之耻再也不能重演了!
赵昺微笑:“我明白了,陆卿,做你该做的事吧。”
陆秀夫背起少帝,用带子将两人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投海自尽。
宁为汉人魂,不做蒙古奴!
少帝的沉海,仿佛一声号令,宋军将士伏地大哭后,尽数投海。其后,更多得到消息的臣子、文士甚至普通百姓纷纷追随宋主,前仆后继,蹈海相随。海上漂满了南宋军民的尸体,将海面染得一片血红。
张世杰本已率领残部护着杨太后逃走,闻此讯,太后赴海自沉。张世杰为之殓葬后,亦从容赴死。
《宋史》记载:“七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万计……”
而这,不过是元朝编史者记录的一个非常保守的数字。据野史记载,此役中崖山三十万宋军将士只有两万人做了俘虏,其余全部杀身成仁。之后消息传开,浙江十万士子跳海殉国,福建也有四万。
崖山之战是惨烈痛楚的,却也绽放了南宋风骨最后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