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礼勿言,“礼”行天下
有一句俗话流传广泛,这句俗话就是:“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里的“理”是“道理”的意思。如果将这句俗语用在说话艺术中,那么这句话可以等效改成: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我国古人非常重视“礼”,真的就是无“礼”不行。《孝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一次他在师尊孔子的旁边侍坐。孔子忽然问他:“古之圣贤有至高无上的德行,有精妙无双的理论,用以教导天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也没有不满的地方,你说这是什么原因呢?”
曾子听了,马上明白老师要教导他道理,于是立刻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老师,我不够聪明,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请老师讲给我听。”
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人是非常重视礼节的。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程门立雪、孔融让梨。
且不论“礼”在我国几千年治国安邦中起着多大的作用,仅仅就在生活中的表现来看,也是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古时候,有一个年轻人骑马赶路,时至黄昏,还没有见到可以落脚的城镇。年轻人不由得有些急,忽然看见前面走来一位老者,他骑马迎了上去,还没到近前,便喊道:“喂,老头儿,知道离旅店还有多远吗?”
“五里!”老者粗声粗气地答道。
年轻人闻听扬鞭打马,飞驰而去,结果一跑十几里路,仍不见人烟。
他很生气,就调头往回骑,边走边念叨:“这老头真可恶,骗我!五里,五里,什么五里?”念叨到这儿,他忽然明白了过来,这“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
很快,这个年轻人又撵上了老者。这回,年轻人急忙翻身下马,然后满脸笑容地称呼老者一声:“您好,老丈!”
老者一听,嘿嘿笑了起来:“你明白过来了?那就好,那就好。此地离旅店尚远,天色已晚,如不嫌弃,就请到我家暂住一宿。”
最初,年轻人称呼老者为老头,言辞无礼,老者不动声色,故意说错路程里数。年轻人受挫后醒悟,调转马头追上老者,尊称对方“老丈”,老者转怒为喜,不但说了实话,而且还邀请对方到自己家里做客。
礼貌是与人共处的金钥匙,是一个人交际的重要名片,说话有礼貌的人总是可以受到相应的礼遇,相反,说话不讲礼貌的人总会处处碰壁。日本一位著名小说家曾这样说:“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摩擦冲突都起因于恼人的声音、语调以及不良的谈吐习惯。”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礼貌的无形作用。
事实证明,一个讲“礼”的人,不仅能够受到人们的欢迎,而相对那些不讲“礼”的人,办事也更易于成功。一个会办事的人在平时说话时口头常挂有很多“敬语”,这是依靠这些“礼”,他们成功地办好了一件又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