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话曲说,既不伤人又不伤己

直话曲说,既不伤人又不伤己

很多时候,直言不讳确实不可取,常常既伤人又伤己,将直白的话迂回表达才是聪明之举,也才是说话王道。

魏国强大以后,魏王想兴兵攻打赵国国都邯郸。魏国大臣季梁知道此事后,连忙结束旅途,返回魏都,请求面见魏王。

见到魏王后,季梁对魏王说:“大王,在返回国都途中,我遇到一个男子。他正赶着车向北走。他告诉我,他要到楚国去。我告诉他,楚国在南边,应该往南走。他却说‘我的马是日行千里的好马’。我说‘可你的方向错了’,他又说‘我的御夫技术高超’。我说‘你的御夫技术高超,可你的方向错了’,他又说‘我带够了旅费’。我生气地告诉他:‘尽管你的马是好马,你的御夫技术高超,你的旅费够多,但楚国在南,你却向北走。方向错了,岂不越走越远!’大王,我国刚刚由弱转强,您想扩大疆土,远播威名,但赵国并非弱小,实力也很强大,如果我们进攻不利,岂不是和那个想去南方却向北走的男子一样的下场。”

魏王若有所悟,陷入沉思中,最终打消了兴兵攻伐赵国的想法。

实际上,季梁本可以直白地向魏王陈述攻打赵国的种种弊端,但是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了讲故事的方式迂回表达自己的意见,让魏王在类比中发现问题,权衡利弊,最终得出答案。显然,就所带来的效应而言,后面的方式要好过前面的方式。

下面这个例子也同样阐明了这个问题:

苏东坡自幼聪明好学,年轻时读过很多书,认识很多字,而且文章也作得非常好,人们都夸奖他是个大才子。苏东坡本人也感到很荣耀,有些洋洋自得。一天,苏东坡在自己的书房门前题了一副对联: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

消息传出后,人们纷纷称赞捧场,一片赞扬声中,苏东坡更加得意。一天,一位长者拿着一本书来到苏东坡家,找到苏东坡,向他求教。求教什么问题呢?原来他要让苏东坡认认他拿来的那本书上的字。

苏东坡看了半天,一个字也不认识,他羞得脸红红的,连连向这位长者道歉。这位老者也没有说什么,而是笑笑转身离开了。

苏东坡想起了书房门前的那副对联,他为自己的轻狂感到不好意思。他赶紧在这副对联的下方各加了一个字,变为:读尽人间书好,识遍天下字难。原先的狂傲变成了现在的自谦。

故事中,老者没有直白地说苏东坡太狂傲,而是进行了迂回表达,让对方深深认识到了错误,最终满怀诚意地改正了错误。

卡耐基在他的《人性的弱点》一书中提出,每个人都有与他人意见不相符的时候,每个人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面子观念。所以,当你用直白的方式对他人意见表示反对时,尽管你的口气和神态很温和,对方都会觉得你不给他面子,伤害了他的自尊,从而对你产生抵触心理,尽管你的话可能有道理,但他很可能不会接受,并可能做出反击。因此,迂回表达你的想法和意见才是可取的。

关系比较敏感的婆媳之间、恋人之间,如果直话直说,很多时候会带来不快或产生误解,造成矛盾,于是只能根据情况兜圈子说,迂回表达,就避免了尴尬情形的发生,减少了矛盾。

我国素讲礼仪,在对长辈、上级,或者外宾说话时,要讲究方式、分寸,不宜直来直去地表述,最好委婉地表达,努力制造出既能达到目的,又能体现本身素质的双好局面。

另外,一些话若直接挑明,对方肯定会一时难以接受。这种情况下,可暂时不说结论性话语,而是从相关的事情、事物说起,循循善诱,步步引导,等要想达到的目的水到渠成时,再说出最初想要表达的,这时对方多半会愉快接受。

总之,在不宜直白表述的时候,要学会“兜圈子”说话,迂回表达自己的想法,争取达到不伤人不伤己,又能圆满解决问题的美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