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打圆场,讨双方欢喜

学会打圆场,讨双方欢喜

“打圆场”是从善意的角度出发,以特定的话语去缓和紧张气氛,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语言行为,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有个理发师带了个学徒。学艺3个月后,徒弟感觉手艺学得差不多了,于是请师傅允许他正式上岗,给顾客理发。师傅想了想答应了,徒弟很高兴。

徒弟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徒弟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师傅在一旁笑着说道:“头发长些好,可以让您显得含蓄,这叫藏而不露,符合像您这样有身份的人。”顾客听了,高兴而去。

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短。”徒弟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师傅笑着解释:“头发短些好,那样显得您更精神,英姿飒爽,一看就有精气神。”顾客听了,美滋滋付了钱。

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交钱边嘟囔:“理个发花这么长时间,真不知道怎么搞的。”徒弟还是不知道说些什么。师傅又马上笑着解释:“为‘首脑’多花点时间十分值得。进门苍头秀士,出门白面书生嘛!”顾客听后,转怒为喜,笑呵呵地离去。

徒弟给第四位顾客理完发,顾客一边付钱一边说:“用的时间太短了,从洗到理20分钟就搞定了,这也太快了。”徒弟又不知如何应对,愣在那儿。师傅马上笑着解释:“时间就是金钱,‘顶上功夫’速战速决,而且保质保量,您何乐而不为?”顾客听了,笑容浮现,客气地告辞离店。

至此,徒弟才知道自己还没有学好手艺,特别是嘴上的功夫还十分欠缺,于是又继续跟师傅学习。

这个理发师机智灵活,能说会道,善于“打圆场”,他每次得体地打圆场,都使徒弟摆脱了窘境,而且还赢得了顾客的满意,让对方转怨为喜,高兴而去。徒弟这时候才明白,自己的学艺之路还远远没有结束。

打圆场要善用吉言。吉言顺耳,爱听吉言几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如这个故事中的“藏而不露”“精气神”“进门苍头秀士,出门白面书生”皆是吉言。理发师傅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爱听吉言的这种心理,在顾客抱怨时,有针对性地用吉言来博得对方的欢喜。这样,顾客的抱怨消释了,之前不快的心理得到“吉言”的“慰抚”,自然也就得到舒缓了。下面的例子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

慈禧太后当场写了一个“福”字赐给艺人杨小楼。但是在书写的时候,她将“示”字旁错写成了“衣”字旁。旁边的一位小王爷发现了这个错误,他急忙提醒了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很为难,他不好意思再将赐出去的字要回来,更不好意思让杨小楼拿走一个写错了的字,因此一时间,气氛很紧张。这时,聪明的太监李莲英站了出来,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理应要比别人多出一‘点’呀!”此话一出,尴尬的气氛顿时一扫而空,慈禧太后和大臣们以及那位艺人杨小楼都笑了。

打圆场要注意扬长避短。生活中的好与坏、对与错、利与弊是相对的。任何事情都有两重性,要辩证地看待问题,注意扬长避短,打圆场同样也要注意扬长避短。理发师傅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用巧妙的语言去做解释,通过“扬长”,把对方引向新的视角,对先前不满意的事来一番变位思考,让对方从一个新的角度去体会美好的地方,从而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打圆场还要求用语幽默。幽默的语言会让尴尬的气氛得到缓解,使人能转怒为喜,甚至开怀大笑,而且还可以使人能从中获得感悟。在第一个故事中,理发师傅对第三位顾客所说的话中,“首脑”一词,用语幽默,寓谐于庄,而且一语双关,皆可以指头部,又可以指理发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顾客的身份。顾客听了,怎能不高兴?“进门苍头秀士,出门白面书生”之语,既有比喻,又有对比,可谓妙语佳句,而且用语诙谐幽默。顾客听了自然开怀一笑,欣喜而去。

打圆场还需要理解双方的心情,并找出各方的差异,然后肯定各方的优势,最后再给予调侃。注意不偏不倚,要让双方感觉到情真意切,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打圆场的地方有很多,有时需要为自己的过失打圆场,有时候需要为他人的争吵打圆场,有时候需要为他人的尴尬打圆场。掌握了打圆场的技巧就能有效化解矛盾,平息争吵,避免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创造愉快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