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要留余地,不把话说绝
古希腊神话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冲动的光明之神法厄同驾驭着装饰豪华的太阳车在天上肆意驰骋,横冲直撞。在一处悬崖峭壁的拐角处,他与迎面而来的月亮车不期而遇。法厄同想依仗太阳车沉重结实的优势给月亮车一个难堪,于是他驾驭太阳车急速向月亮车驶去,想逼迫月亮车落荒而逃。
正当法厄同看着无处可逃的月亮车幸灾乐祸时,却发现由于太阳车速度太快,已经来不及避开前面高耸的悬崖峭壁了。在法厄同的惊呼声中,太阳车撞在了巨大的峭壁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做绝,否则就失去了回旋的余地。实际上,说话同做事一样,都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绝。否则,最终害的一定是自己。
顾艳在一家科技公司做文员,一次,她和同一办公室的同事田浩产生了一点儿小摩擦,争吵起来。工作中,同事之间有点摩擦本不算什么,互相宽容点就过去了。但是,顾艳盛气凌人,对田浩说:“你听好,从此后,我们互相不认识,你不认识我,我当没你这个同事。”
三个月后,田浩被提拔为部门主任,成了顾艳的上司。顾艳觉得非常尴尬,因为之前说过的那句不留情面的话,把自己的退路给断了,无奈之下,顾艳只好递交了辞呈,离开了这家公司。
说话不留余地,不但大大限制了自己,而且还往往使人感到反感,进而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关系。比如领导交代一件事情让你去做,本来你对完成这件事把握并不是很大,但是为了讨领导的欢心,你却拍着胸脯说:“这件事交给我,您就放心吧!我保证三天之内把事情办得妥妥的。”
三天的时间过去了,你并没有如保证的那样完成工作。领导对此事很关心,他没有见到他想要的结果,于是就来问你。这时你才不好意思地说:“事情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简单,我才搞定二分之一的工作。”
即使通情达理的领导又延长了你完成这件工作的时间,但他的心中一定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会认为你言而无信,好吹牛皮,不值得信赖。看看,这就是说话不给自己留余地的后果。如果当初这样说:“领导,我努力在三天之内搞定此事。”即使到约定的时间没有完成工作,想必领导也不会为难你,相反可能对你周到的说话感到满意。
即使有把握的事,也尽量不要把话说绝,也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因为计划是死的,变化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把话说绝,没有了回旋的余地,一旦事情有了变化,或者你本身出了什么问题,导致事情没能在你保证的时间内完成,那么你可能将会给对方留下言而无信的印象,尽管导致事情延迟完成的原因可能并不出在你身上。
不把话说绝,可以给自己留有广阔的空间与对方周旋,前可进后可退,才可立于不败之地。答应人家办事时,可说“我试试看吧”或者“我尽量促成此事”等,而不要说“这事包在我身上,保证没问题!”或是“你就等我好消息吧,一定万无一失”之类的话。
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绝大多数成功人士在回答别人的提问时,都偏好使用诸如尽量、大概、可能、努力、也许、考虑、研究、试试、差不多、大概等字眼。说话时多用这些模棱两可的词就能不把话说绝,给自己留有余地。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变化可能是唯一不变的东西,把话说死,不留余地,一旦事情有了不利于己的变化,就难有回旋的余地了。因此,一定要谨记,说话不要过满,留有让自己回旋的余地,让自己前可进后可退,才可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