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权威效应”,让客户乖乖听话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层出不穷的新事物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人们无法一时间辨别某一事物是真、是假,是好、是坏,这种情况下,多数人选择了相信专业人员的话。
另外,很多人都有相信权威、专家或者行家的心理,这就是所谓的“权威效应”。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我每每小声咕噜一下,也变成了喇叭的独奏。”
2008年9月27日,股神巴菲特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斥资18亿港元认购了2.25亿股比亚迪的股份,很快,比亚迪的估价最高飙升到了88港元!为什么会这样神速?原因就在于股神巴菲特出手认购了,股民就认为这只股票一定会上涨,所以他们果断出手,这就是“权威效应”。
实际上,相信权威、追逐权威是人们出于一种追求安全的心理需求。服从这些权威或者专家,会使自己的这种追求安全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因此他们都非常愿意这样做。
在一个心理学课堂上,一名心理学家给自己的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专家。他告诉学生这名专家是从国外回来的,做过很多著名的化学研究,发表过一些很有影响的学术论文。这次是校董事会为了提升学校的化学科研水平才高薪聘请过来的。学生们表示了热烈欢迎。
在一节化学课上,这名化学家郑重其事地拿出一个装有澄明液体的瓶子,告诉学生,这是他新发明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一种特殊的气味。他打开瓶盖,让在座的学生闻一下,然后说:“闻到味道的同学请举起手。”
结果很多学生举起了手。最后,这名化学家遗憾地告诉这些学生,实际上这个瓶子里装的液体只是普通的蒸馏水,而并非是有什么气味的化学物质。那么,为什么明明是无味的蒸馏水,却有那么多学生闻出味道来了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听说发明这种新物质的人是一名业内知名的专家。
这个事例说明了很多人都有很强的相信专家的心理倾向。虽然很多时候这种信任和认可是盲目的。
同时,这种“权威效应”也让一些销售员意识到在和客户交流时要采用专业性话语,以求吸引住对方。
一家运输公司原本计划购买一辆载重4吨的大卡车,可出于节省成本的需要,想买一辆载重2吨的卡车替代。销售人员了解这一想法后,跟客户做了一番如下的沟通。
销售人员:“贵公司需要运输的货物重量是多少?”
客户:“这个不固定,绝大多数在2吨左右吧。”
销售人员:“意思是有时多,有时少,是吗?”
客户:“对,可以这么理解。”
销售人员:“事实和理论告诉我们,选择哪种载重量的卡车,一方面要依据所要运载的货物重量,另一方面需要看要在什么路况上行驶,如果冬天在丘陵地区行驶,那么汽车本身的压力要比平时大。”
客户微微点头:“我们的车多是在那样的环境下进行的。”
销售人员:“哦,好的,贵公司需要运输的货物载重量一般在2吨左右,如果超过了2吨,冬天在丘陵地区行驶,汽车就会处于超负荷的状态。所以,您认为是不是应该留有一些余地比较好呢?而且还可以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
客户沉思起来:“那您的意思是……”
销售人员:“将使用寿命和价格综合起来考虑,我这里有关于卡车载重量和使用寿命以及价格的对比表,您可以看看。”
客户:“好,我看看。”
最终,这个客户买走了一辆载重4吨的卡车。
这个销售员采用了专业话语吸引住了客户,并取得了客户的信任,最终成功将一辆载重4吨的汽车卖给客户。
从中可知,作为销售人员,一定要充当起专业人员的角色,给客户以专业的业务介绍和解答,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取信于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