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不同顺着说,让自己说服自己

意见不同顺着说,让自己说服自己

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象征沙皇反动统治的皇宫被革命者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一天夜里,许许多多参加革命的农民打着火把喧嚣着从四面八方涌向皇宫,准备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宫付之一炬,以泄他们多年来压抑心头的怒火。

一些明智的革命者认识到此举的错误性,因此极力劝阻激愤的人群勿要鲁莽行事,但无济于事。

就在这关键时刻,列宁赶到了现场,他在了解清楚情况后,面对一脸激愤的人们,他很恳切地说:“同胞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是在焚烧它之前,能不能听我说几句话呢?”

人们见列宁同意他们烧皇宫,逐渐安静下来,又听列宁要说几句话,都齐声说:“说吧!说吧!”

列宁大声问道:“你们知道皇宫里面住的是谁吗?”现场的人们当然知道这个问题,齐声回答道:“是沙皇,统治我们、奴役我们的人。”

列宁又问道:“那它又是谁建造的呢?”

“是人民群众,是我们!”人群中高声回应。

“那好,既然是我们人民群众修建的,那让我们人民代表去住,你们说怎样呀?”

现场的人们愣了愣,随后大声说:“可以!”

列宁又问:“那你们现在还要烧它吗?”

“不烧了,不烧了,留着给人民代表住!”人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就这样,在列宁的循循善诱下,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被保存了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列宁没有强硬地阻止人们,而是顺承其意,因势利导,引导人们自己一步步“导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最后让他们自己“说服”了自己。

这种顺承其意、因势利导的说话方式的好处是容易为对方所接受,避免矛盾升级,更为重要的是达到了以理服人的目的,让对方心甘情愿接受。

《墨子·公输》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公输班答应楚王为楚国制造云梯,用来攻占宋国的城墙。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从齐国赶往楚国去见公输班。墨子走了十天十夜的路,终于来到楚国的郢都,见到了公输班。

见面之后,公输班问墨子:“先生此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去杀了他。”公输班显出不高兴的样子。

墨子马上又说:“事成之后,请让我奉送您十金。”

公输班毅然拒绝:“我坚守仁义,坚决不杀人。”

墨子听见后立刻起身,郑重行了礼,说:“请允许我解说一件事。我在北方听说你准备制造云梯,帮助楚国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土地广阔,而人口稀少。牺牲不足的人口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又怎么能算作是仁义的呢?知道这个道理而不向楚王进言,不能说是忠君的;劝阻了却没有成功,这不能称作坚持;你坚守仁义不肯帮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要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叫作懂得类推。”

一席话说得公输班哑口无言,满面愧色,最终不得不承认替楚国制造云梯攻打宋国是错误的决定。

墨子用请求公输班帮助自己去杀一个欺侮自己的人做诱饵,诱使公输班说出坚守仁义的话,然后顺着对方的观点,引导对方“走向”自相矛盾,最终成功说服对方。实际上,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法,对方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后只能承认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