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提意见,朋友更愿意改

启发式提意见,朋友更愿意改

朋友是相互有一定了解的熟人,朋友之间虽然不陌生,但是也不是有什么话就可肆意去说,特别是对于那些还不太熟的朋友,更多时候,直话直说很不合适。

另外,在很多特殊情况下,直话直说也是很不合适的,比如有别人在场的时候,或是求助于人的时候,或是要求过分的时候。这些情况下,就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委婉表达。

委婉表达的好处,一方面,可以照顾到双方的颜面,以免招致一方的不满甚至是伤害;另一方面,可以如愿以偿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堪称一箭双雕之法。

《宋史·寇准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朝时,在成都当官的张咏听说寇准当上了宰相,就对自己的同僚说:“寇准有奇才,可惜他的学问不够啊!”事实上,张咏的这句话是符合现实的,寇准确实有治国之大才,但读书不够,知识欠缺也是事实。

作为寇准的朋友,张咏一直在寻找机会规劝寇准多读些书。机会终于来了。寇准有一次因事来到陕西,张咏恰好从成都卸职也来到这里。寇准盛情款待张咏,临分别时,寇准问张咏:“何以教准?”意思就是“你有什么要教我的?”

张咏一直想找机会劝劝老友多读些书,听寇准这么一说,正中下怀,但同时他又考虑到如今老友已身居宰相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直接说对方读书少恐怕会有损颜面,让对方下不来台。深思半会儿,张咏缓缓地说了一句让寇准没明白的话:“《霍光传》不可不读。”

寇准当时没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也没说什么。等返回京城后,寇准回到相府,找到《霍光传》,从头到尾仔细阅读,当他读到“光不学无术,谋于大理”这一句时恍然大悟,禁不住说道:“这大概就是张咏要对我说的话啊!”

寇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情况与霍光的情况相似。霍光曾任大司马、大将军之职,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宰相。霍光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居功自傲,不愿学习。寇准从霍光的事情联想到老友的话,自然就明白了老友说的那句“《霍光传》不可不读”的含义。

张咏知道如果当面直说老友读书不够,学问不足,会有损老友的颜面,让老友下不来台,于是就借用霍光的事例来委婉劝说老友,让老友勿学霍光“不学无术”,而要多读书。这样委婉规劝的方式,让寇准体谅到了对方的良苦用心,并欣然接受建议。

在求朋友办事时,有的时候如果把话说得太直、太透,可能会引起对方不满,使事情向不好的方面发展,因此不宜直言,也只能采取委婉的方式表达。

一天,庄周家里揭不开锅了,他再高傲,也要吃饭啊。万般无奈,他放下架子,拎着口袋到朋友监河侯那儿去借粮食。

庄周进门时,监河侯正要出去。庄周说明来意,监河侯满口答应:“没问题,没问题,这不,我正要出去收租金,等我回来,我一定借你三百两银子买粮食。”

庄周内心琢磨:“你进城收租金要半个月,等你回来再买粮下锅,我一家人岂不要饿死!”想到这儿,他对监河侯说:“在来的路上,我碰见一件奇事,很有意思,你要不要听听呢?”

监河侯是个好奇的人,听庄周这么一说,连连说:“听,听,你说说有什么奇事发生了?”

于是庄周不紧不慢地说:“在来你家的路上,我路过一道干涸的沟渠。一条小鱼嘴巴一张一合地向我呼救。它说它是从东海来的,不幸被急流冲到这条干涸的沟渠里,回不去了。它求我给它舀一瓢水,救它一命。我对它说:‘一瓢水太少了,你再坚持坚持,等我去面见越国和吴国的大王,让他们堵住西江的水,然后开沟挖渠,将西江的水引到这儿来,你就可以顺着水游回东海了。’谁知道那条鱼听了很生气,说:‘我现在就快干死了,只需要一瓢水,就能暂时存活下来。但是等你引来西江水,我早已经成鱼干了。’”

庄周讲完了,监河侯也马上明白了庄周讲这个故事的意思,他满脸通红,连声道歉,马上喊来家人给庄周带来的口袋装满粮食。

如果庄周在监河侯说收租回来再借给他钱买粮食后,直言揭露监河侯根本不想借给他粮食,只是在敷衍,恐怕会让监河侯颜面扫地,甚至会恼羞成怒,借粮一事恐怕也就此泡汤。但庄周通过一个小故事委婉地影射了对方的行为,对方也知错就改,庄周遂达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