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培计划”背景下职业院校在培训方面的研究

(一)关于“国培计划”背景下职业院校在培训方面的研究

自提出“国培计划”,到它实施以来,许多学者又开始关注职业院校培训,并加强对中西部职业院校有关培训方面的研究。由于“国培计划”培训项目较多,学者们从不同培训项目,分学科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较丰硕,研究的关注的层面均各有所不同,但整理归类这些研究成果,发现其主要是集中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讨:

1.有关教师培训现状及对策方面的研究

“国培计划”开展过程中,各地市的开展现状如何,对今后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所以,有必要对各地区的“国培计划”的现状进行对应的调查分析。为此后该项目的不断发展指明努力的方向。

如张俊丽在其发布的论文中,经过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培训教师的过程中还存在所在学校的领导较为不重视、参训教师培训的机会不均等、培训内容与教师参训的实际需求有差距、缺乏对培训后续的指导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提出要在培训的管理体制上不断完善健全;注重对培训前,他们的参训需求的调查研究,安排好培训课程;培训形式多元化以及完善培训后的跟踪指导服务等有效开展策略。[9]

李克军的《对提高“国培计划”实施水平的几点建议》一文中指出要从加强对培训者的认识方面、培训课程的选择设计、各培训资源的整合以及培训过程的各项管理等方面来不断提高国培计划各培训项目的实施。[10]张晨曦的硕士论文,主要是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培训中存在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培训经费的落实、培训目标确立、培训的不同角度方面、培训团队的选择以及培训后的跟踪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培训现状的相对应的有效性的具体对策。[11]

2.关于教师培训模式方面的研究

对“国培计划”下职业院校培训模式的一些研究,也有较多的学者们进行了此方面的研究。比如,付明忠在其《“国培计划”视域下的职业院校培训》一文中指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应注重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具有特色的教师培训新模式。并提出可以尝试将“校本培训”这一个性化模式与“国培计划”进行有机的联系,使得职业院校培训工作能更好的向前迈进。[12]

任青华的研究是对河南省的职业院校培训模式(置换脱产研修项目),进行的探讨,在其文中具有创造性的,提出了“需求”导向一体化、“行动学习”为核心的培训模式、以及“自助餐”式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和“国培”相结合的双管模式等教师培训模式的改进和优化策略。[13]袁凤琴等人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特有的“三突出”培训模式,即突出培训内容的系统化、突出对培训过程的监管、突出对教学及服务的加强。[14]李源田等人,针对职业院校在职培训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从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教师培训的重庆市“四阶段”的培训模式,即为“进行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培训、影子教师的跟踪研训、进行教育教学反思的培训、以及对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研究”。[15]

靳蓬的文章结合河北师范大学“国培计划”的实践,对培训资金进行研究分析,最后构建和完善了六维度教师培训新模式,即全面掌握学员特点与需求;精准拟定培训方案;设置的培训内容要切合实际;严格挑选培训师资;建立培训实践基地;密切保持后续跟踪。[16]

由此可以看出,学者们对教师培训模式的探讨研究较为丰富,且比较的全面。他们希望通过不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能使我国的教师培训走向更好的未来,得到不断的发展。

3.关于教师培训目标方面的研究

教师培训目标是根据希望培训过程中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和对培训的质量做出的要求和设想。拟定的培训目标如何会对培训质量的完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其培训目标这个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况红在其《有效实施“国培计划”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指出,要在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上来确立培训的具体目标,提出“一重点、二转化、三完成”的最终培训的目标。之后,在进行培训各方面的筹划,培训内容的选择等都应该围绕着培训目标来进行。[17]余新对教师培训(“国培计划”)的七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解释并加以分析,认为在制定培训目标时需要注意:目标的陈述要具体;目标应该可进行评估;目标还应容易实现。[18]

4.关于教师的培训质量保障的研究

“国培”的大力展开,能更为直接且较为有效的促进我国职业院校培训工作的开展。而教师培训的质量作为教师培训的核心部分。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探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培训质量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胡艳的论文主要探讨了我国职业院校培训质量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提出需对教师培训的培训方案、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师资等方面进行认真设计规划,进行科学的筹划和统一管理,不断确保教师培训质量的提高。[19]

《延安市职业院校培训绩效调查与质量保障探索》提出要注重培训形式多样化;完善其保障体系,严格选拔培训师资团队、增加各科教师的培训机会、且要合理安排培训的时间、建设有专门的开展教师培训的基地、注重健全并不断完善对教师培训管理上的体制。[20]汪茹的文章,经过一些调查分析培训过程中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要认真调研参训需求,注重对教师进行按需施培;开设有地方特色的培训课程;变换培训的方式方法;加强对培训的后续的跟进。[21]

周德锋的论文中提到要认真进行对中小学的教师培训需求的调研分析,根据培训需求来精心的选取培训的课程,还要不断的创新教师培训的各种形式,遴选优秀且专业培训师资团队,最后提出要不断完善其过程的各方面的管理,通过这些路径来提高其培训的质量。[22]张娜的硕士学位论文通过对“国培计划”的质量评估情况以重庆市为个案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指出其质量评估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主要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具体改进的四项措施:即提高教师培训的专业评估能力;开展一些深层的综合评估;还需成立长期有效的鼓励反馈的机制。[23]

蒋馨岚发表的论文,提到了职业院校培训质量保障应该包括有:生源的质量保障、培训的教学质量保障、教师培训的经费保障、相关管理制度保障这四个方面。[24]张玲的文章主要反思了现在教师培训的一些主要问题,运用著名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相关思想。并将教师的培训过程划分为成“四个阶段”,包括了对培训先进行整体的规划、然后根据这个规划进行相应的组织、接着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核查、最后要加强对其开展过程中及培训结束时的科学统一的管理。具体的包括了八个不同环节。整个教师培训都要按四阶段八环节来一步一步的开展。[25]张寅清等提出新世纪,我国应加强对继续教育的法制体系的创立;建立相关的各项资格认定方面的制度;创造完善的竞争机制,建好基地培训;建立相应的市场运行的机制等。[26]胡平凡等学者们认为通过在实践来保障教师继续教育的各质量体系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形成一股合力,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的不断发展。[27]

薛海平等作者的论文提到当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培训质量不怎么乐观,主要是存在以下这些问题:对培训前的需求调研不怎么重视,教师培训安排的内容与他们的切身需求不相干;在教师培训形式上以传统的授课为主没有创新,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较低等。并提出了对应的4点具体可行的对策。[28]

虽然有学者研究“国培计划”教师培训质量保障这方面,则主要围绕其质量保障机制、质量保障体系以及质量保障问题与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但对中西部的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质量保障这一块的文章较少,因此,创新之处还在于所研究的对象比较新颖。关注体育这个边缘学科的教师培训质量这一方面,为不断加强并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