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培计划”下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国培计划”下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方面的研究

随着教师继续教育事业以及职业院校队伍的专业化加强,基础教育的教师培训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而教师培训质量作为其生命线,已然成为学者们探讨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国内学者对“国培计划”下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方面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他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进行探讨,综合比较分析这些成果,发现主要是对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1.有关体育教师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在“国培计划”的背景下学者们对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现状及其对策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体育学科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的多。主要是对各地区“国培计划”的实施现状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相应对策等进行相关研究。例如,党玮玺等发表的论文,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的教师培训(以甘肃省为例)主要是培训的在一开始的组织方面就较为松散;组建培训团队较难;培训内容与实际需要存在矛盾。并建议经过加强各参与方的认识,来形成有效合力;确保参加培训教师们的地位主体化,不断地提高他们参训的主动性等措施。[29]周喜乐的论文主要从参训教师整体素质、教师培训过程中采用的形式、对参训学员的考核以及遴选等多方面的分析了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在培训实施过程当中有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门的建议是要对教师培训方面有较强的责任感,并且进行有效的监督及严格的管理;要依据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合理筹划。注重对承担培训单位的综合培训能力的加强等建议。[30]左而非的硕士毕业论文(以湖南省初中骨干教师培训为例)是通过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其开展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并指出要做好这方面的不同宣传;使参训学员的单位领导能重视这一培训;在师资方面要加强成立专业的培训团队;完善培训的管理体制制度;还应该重视培训后的继续跟进并指导等。[31]

付东等对体育科目国培班上的参训教师进行一些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在中小学体育师资和教体育教学方面相对的稳定,表现为体育教师参加的大型正规的培训机会不多,且他们自身也存在有一定的职业倦怠感等。提出重视培训的开展、各阶段与细节及“教学、教研、培训”三者相结合的一体的培训模式。[32]

以上这些学者,他们研究的出发点都各不相同,但他们均是基于各地区“国培计划”开展状况这一现实问题而进行的理论研究。旨在为不同地区的“国培计划”下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关于培训模式方面的研究

培训模式是为完成特定培训任务而进行的培训项目设计或培训方式方法的组合,培训模式可以体现培训目标,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查阅有关这方面的参考文献,结果发现,“国培计划”中教师培训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在本校进行培训的模式、以参加培训的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以及去高校进行统一培训的模式。

潘建芬在其论文提出要创新对体育教师培训的传统模式,凸显优质特色。具体的采用培训教师进行面授加上与参训学员进行互动并研讨的方式、进行每个专题的讲座配合参训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个案进行分析、对体育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联系等新颖的适合体育教师培训的模式,这样对提高培训实效很有帮助。[33]

陶文英就为了提高体育教师培训质量,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在其论文中提出了有特色的“五步培训法”,即:把理论放在先导的位置、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科研基础上能扎实稳进、对各种不同信息能进行纵深的拓展的五种有效培训的新模式。[34]

3.关于培训内容方面的综述

培训内容作为教师培训的焦点要素,学者们也同样的较为关注。如何安排有符合实际需要、且有成效的、比较容易接受的培训课程,这就需要每一个承担教师培训的单位慎重选择适合当地的、能满足教师培训需求的培训内容。因此,对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也较多。

陈曙等从六个方面对湖南一师教师培训置换脱产项目的内容进行探讨。主要包括了五大模块的课程,并从中进行选择适合的培训内容来开展此项目培训。[35]王艳琼、鞠星经过问卷和访谈的调查分析,得出体育教师培训过程中,所安排的培训课程缺少对教师的心理方面的知识;体育保健知识课程也缺少;缺乏“内堂课”的培训。最后对此现象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36]

有一些学者还指出了承担培训的基地要依据参训者他们的实际年龄、其学历结构、综合教学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个体存在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尽力满足不同个体的参训需求,分门别类的开设适合他们的课程。注意兼顾培训的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