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基于“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关系重构
现实中存在着两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种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的核心要以突显学生主体性为核心。这事实上涉及教学者与学习者关系的问题。依次,中小学教师培训也经历着从基于主客关系的传统范式向基于主体间性的新型范式的转型。
从17世纪中后期欧洲的教会组织创办教师培训机构以来,一直到20世纪中后期,教师的培训基本上都是“职业技能训练”的性质。由于深受科学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培训带有明显的“技术理性主义”(Technical Rationality)的烙印,过于强调知识和技术的价值中立性,排斥培训者和参训者的情感、精神和人文情怀等“非技术要素”。教师的培训以教学技能的训练为主要内容,教师成为被训练和改造的对象,培训者和受训者之间是一种分属主客体地位的“我-它”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开始从质疑和批判培训者和受训者之间是一种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以及教师培训就是按照理想的模型来重塑教师的过程的传统信条,而是积极倡导培训者和受训者之间的关系属于“主体间性”。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培训是一种“平等对话的人际交往”过程,主体间平等开放、广泛深入地进行对话交流,教师积极参与融入培训过程之中,主体性充分彰显;培训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促使教师作为主体自觉、自主、能动、可持续地建构属于个人的教育教学新知能,从而不断地在超越自我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体验职业的幸福感;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其间的个性差异被当成是一种重要的培训资源进行积极开发,培训的内容表现出动态且鲜活的生成性;在培训过程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不断自觉主动地改造、建构与外部环境、他人以及自身内部精神世界,因此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成长与发展不是外部预设的,而是教师在参与并融入培训的过程中,不断自我设计与更新并由此渐进达成的。
【注释】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