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报章之兴与文体之变》简介
《近代中国报章之兴与文体之变》这本书是由胡全章创作的,《近代中国报章之兴与文体之变》共有73章节
1
版权信息
近代中国报章之兴与文体之变/胡全章著.——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8 ISBN 978-7-5225-0311-0 Ⅰ.①近… Ⅱ.①胡… Ⅲ.①报刊-新闻...
2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后期资助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设立的一类重要项目,旨在鼓励广大社科研究者潜心治学,支持基础研究多出优秀成果。它是经过严格评审,从接近完成的科研成果中遴选立项的。为扩...
3
引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学东渐、启蒙救亡的社会背景下,近代中文报章蓬勃兴起,中国文学与思想的传播媒介和读者接受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一个以报刊为中心的文学和思想...
4
上编 报章之兴与政论文学之演进
...
5
第一章 救亡启蒙思潮与政论报章的兴起
晚清中国“报章兴”的时间节点在维新变法时期,其标杆是作为维新派报刊重镇的上海《时务报》。其后,维新派和革命派知识分子以日本和上海租界为基地创办的一批政论报章,因...
6
第一节 西方传教士与早期中文报章
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外采取闭关自守政策,视中国以外为“蛮夷之邦”和“化外之民”,以至于朝廷上下对战争对手英国的国情和世界局势知之甚少。战...
7
第二节 维新运动与政论报章的勃兴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读书人的爱国热忱空前高涨,康有为、梁启超等串联在京参加会试的万千举子发动了著名的...
8
第三节 梁启超与晚清政论报章的成熟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一班人流亡日本,相继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政论刊物,以之“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自觉肩负起“维新吾国,维新吾民”的时代责任,其所...
9
第四节 晚清革命思潮与政论报章的辉煌
李泽厚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将1903年视为“革命发展行程中一个关键的转折年头”,断言这是“革命派与改良派开始正式划分思想政治界线的一年”,“是中国思想界一...
10
第五节 报章政论文学鼎盛的时代
清末民初,政论报章和政论文学大放光芒,雄峙当时的舆论界和中国文坛。当此之际,名扬天下的文坛巨擘多系政论作家,风靡一时的一代名刊多系政论报刊,举世传诵的雄文名篇多...
11
第二章 西学东渐与十九世纪后期报章政论文
中国报刊史源远流长,新闻史家往往追溯到汉唐乃至春秋时期,然而,直至清朝末叶,以邸报为中心的中国报章一直处于官报独占时期。清代官报名曰《京报》,所纪无非谕旨、奏折...
12
第一节 香港《循环日报》与王韬政论文
王韬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口岸知识分子,也是最早有意识地用“报馆之文”来改造“文集之文”的报刊政论先行者。19世纪后期,王韬先后依托香港《循环日报》和上海《申报》《万...
13
第二节 上海《万国公报》与传教士政论文
近代中国报章文体的另一重要渊源,是19世纪后期西方在华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指出:“至是(指甲午战争前后),中西文化融和之机大启,开千古未有...
14
第三节 《时务报》与梁启超“时务文体”
1896年孟秋至1898年孟秋行世的上海《时务报》旬刊,是戊戌时期维新派知识精英倾心打造的一个以政论见长的舆论阵地。当是时,维新派精神领袖康有为积极擘画,张之洞...
15
第四节 长沙《湘报》与唐才常等的政论文
甲午丧师之后、马关签约之年,陈宝箴、江标分任湖南巡抚和学政,力行新政,倡导新学,素称保守的湘省风气渐开。越二年,外交官出身的黄遵宪出任湖南长宝盐法道,署理湖南按...
16
第三章 康有为和严复:维新派报章政论先驱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界、学术界和文学界的先时人物,也是政论文学大家和政论性报章的有力倡导者与果敢实践者。严复既是近代中国学术思想界的先时人物和报章政论的先驱...
17
第一节 康有为:藉学论政与文体革新
戊戌变法时期,今文经学大家康有为以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胆识气魄,以布衣上皇帝万言书,开馆讲学作育人才,著书立说鼓吹改制,发动公车吁请变法,组织学会参政议政,创办报章...
18
第二节 天津《直报》与严复政论文
戊戌时期,与康有为借今文学“公羊三世”说宣扬历史进化观和民权平等思想的隐晦做法不同,留学英伦打开西学西来通道的严复,通过政论文章和翻译著作,径直将西哲达尔文“物...
19
第三节 雅俗观与严复的读者定位
晚清时期,同为思想启蒙先驱,同样有着办报的经历,同样以著译之业肩负“播文明思想于国民”的历史使命,留学西洋的海归学者严复与游学东洋的流亡政治家梁启超,其所选择的...
20
第四章 梁启超《新民丛报》等报章政论文
作为近代中国致力于会通中西的新文化巨匠,梁启超与严复的学术路径和知识谱系有着根本的差异,从而决定了两人在传播西洋文明思想的通道与方式方面的不同选择,也决定了其在...
21
第一节 西学东来与“东瀛文体”
甲午败绩之后,朝野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学习日本的重要性,借助东文翻译西书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和知识精英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康有为较早认识到“泰西诸学之书,其...
22
第二节 《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期的政论文
1901年底,梁启超在《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中论及报馆之势力与责任道:“西谚云: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伟哉...
23
第三节 宣民之际:从《政论》到《大中华》
清宣统与中华民国易代之际,致力于政党建设和立宪政体的梁启超,先后主《政论》《国风报》《庸言》《大中华》等政论性报刊笔政,继续扮演着引导社会舆论的政论家角色,践行...
24
第五章 清末革命书刊与革命派政论文学
晚清时期,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先觉知识分子竞相对公众发言,社会迫切需要论政议政的危亡时代。当是时,长于讥切时政、放言高论的政论文学呈一时之盛。1903年前后,革...
25
第一节 革命前驱欧榘甲的《新广东》
1902年春夏之际,一位客居太平洋彼岸城市旧金山的“太平洋客”,在其主笔的保皇会报纸《文兴日报》上连载了一组题为《论广东宜速筹自立之法》的政论文,主张“广东自立...
26
第二节 湖南之湖南人杨毓麟《新湖南》
1902年季春时节,曾任湖南时务学堂教习的长沙举人杨毓麟,受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事失败的刺激,萌生了民族革命思想,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夏秋之际,杨毓...
27
第三节 革命文豪章太炎的政论文章
清光绪二十九年,岁在癸卯,西元1903年,被主流学界公认为近代中国革命思潮运动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年头。在癸卯年发生的众多关乎反清革命的文化事件和政治事件中,章太...
28
第四节 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革命军》
1903年春夏之际,一位寓居上海“爱国学社”的海归青年,一边以火一样的热情投身拒俄、拒法运动,发起成立“中国学生同盟会”;一边本着“革命非公开倡言不为功”的信念...
29
第五节 刘光汉骈俪化的政论文章
20世纪初年,同样有过以阐扬排满革命的“战斗的文章”名世的光荣,与章太炎齐名的“有学问的革命家”,是扬州学派传人刘师培。1903年夏“苏报案”发之际,年方十九的...
30
第六节 《民报》政论家汪兆铭的政论文
1905年孟冬时节,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在日本东京问世。孙先生在《发刊词》中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倡导种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