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传记的兴盛与白话评传的萌芽
在梁启超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的影响下,人物评传在20世纪初年蔚然成风。清末民初问世的大量报刊,纷纷开辟“传记”“史传”等专栏,刊发了数以百计的古今中外名人传记作品,形成了一股传记文学创作潮流。[423]
维新派和革命派传记作家,出于政治宣传和思想启蒙的现实动因,多选择古今中外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民族英雄等为传主,借以激发国族思想、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而一批政治立场相对保守、学术眼光却颇为深邃的精英知识分子,出于教育救国的思想动机,以报刊为传播阵地,组织撰写和编译了许多西方哲学家、教育家、艺术家、文学家的传记文,其著例是罗振玉发起创办、王国维主编主笔的《教育世界》半月刊。该刊自1904年2月第69号开设“传记”栏,至1908年1月第166号,刊发外国人物传记约40篇,[424]弗兰克林、尼采、雅里大德勒、海尔巴脱、叔本华、苏格拉底、柏拉图、廓美纽司、卢骚、休蒙、霍布士、汗德、脱尔斯泰、莎士比、培根等近代西方文化名人均在其列。这批西哲名人传记,或译或著,其文体采用评传,其语体运用欧化的改良文言。
阿英在谈及辛亥革命时期传记文学的发展状况时,言“传记文学在当时,几乎成为绝大多数革命刊物不可缺少的部分”,称其“通过人物的介绍与论评,获得了很大的宣传效果”。[425]为激发种族思想,唤起民族自信,宣扬排满主张,鼓舞革命斗志,革命派知识分子纷纷为黄帝、大禹、陈涉、岳飞、郑成功、文天祥、史可法、朱元璋等作传。[426]革命派作家不仅藉宣扬汉民族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的丰功伟绩以鼓民气,而且径直为当下的英模作传,以激发国人的革命思想。章士钊1903年化名“黄中黄”撰著的《沈荩》及其编译的《大革命家孙逸仙》,章太炎1905年撰著的《邹容传》等,便是其中的著例。1911年11月创刊于上海的《民国报》,在“传记”栏推出了“光复伟人传”系列,传主有黎元洪、黄兴、黄一欧、孙君武、胡侠魂、刘元栋、陈天华、刘道一、吴樾、赵声等革命英杰;无论是活着的英雄,抑或是牺牲的鬼雄,凡为革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者,均纳入传主之列,以此为辛亥革命摇旗呐喊。
晚清时期,革命派传记文作家以柳亚子和刘光汉成绩较著,且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传记文写作范型。柳亚子《郑成功传》《中国革命家第一人陈涉传》《花木兰传》等历史人物评传,明显效仿梁启超的传记新文体,属于梁氏开创的人物评传体的普及版。白话道人林獬、刘光汉为《中国白话报》撰写的一批历史人物传记,语体为白话体,文体为新式评传,开现代白话评传先河。
1903年,上海爱国学社学员柳亚子所撰《郑成功传》,高张“民族主义”旗帜,为“能排异种以殖新地”的“汉种”大英雄郑成功歌功颂德,以激发国人的“民族精神”。其开篇《叙论》道:
横览五洲,纵览廿纪,六物如球,众生如虱,其英雄之大舞台乎?以渺渺一欧罗巴,地不满四千,人不满四亿,率其所谓民族主义、民族帝国主义者,以凭凌于世界。风潮磅礴,日月惨淡,异类殊族,低首帖耳,夷为欧隶。大地抟抟,益将为掀天揭地之大洪水所沦陷焉。何以故?唯英雄故,唯英雄能排异种以殖新地故。[427]
作者痛感“中国人之无民族精神”,而“我皇汉”排外大英雄郑成功所建立的不朽功业,足以与华盛顿、玛志尼、噶苏士、加里波的、加富儿、俾斯麦等泰西“排异种之英雄”及哥仑布、立温斯敦、伋顿曲、麦塞郎、克雷飞、哈士丁斯等欧洲“殖新地之英雄”相比肩;其立意在于“焕扬我祖国之荣光”,热切呼唤“排异种与殖新地”的“汉种”大英雄的出现。
1904年,柳亚子《中国革命家第一人陈涉传》,通过为“推倒政府,普救国民,留绝大纪念于吾祖国之大英雄大豪杰”陈涉立传,热烈地讴歌革命,呼唤革命风暴的到来。其《绪论》写道:
吾读欧洲史,吾无端而生一感情;吾读欧洲史,吾又无端而生一联想。吾见夫西欧大陆,自十八世纪下半期之前,以至十九世纪上半期之后,其间若政治、法律、学术、风俗种种有名无名之事物,莫不划然分一大鸿沟,如大风折木,黄尘蔽天,毒务妖云,漫漫长夜,忽焉而曙光一线,升自东陆,大千世界,普照光明,发其炎炎万丈之热火。噫!此何事?此何事?则十九世纪茫茫欧海掀天揭地之革命军为之原动力也。夫“革命”二字,实世界上最爽快、最雄壮、最激烈、最名誉之一名词也;实天经地义,国民所一日不可无之道德也;实布帛菽麦,人类所一日不可缺之生活也。彼欧洲列国,政治之所以平等者在此,法律之所以自由者在此,学术之所以进步者在此,风俗之所以改良者在此,一切有名无名之事物所以能增长发达者亦在此。[428]
作者将“诛无道秦”“去暴隋”“驱胡元”“排满清”列为“自三代以降君民相争”之四大“活剧”,歌颂“亡秦时代之中国革命家第一人陈涉”,意在鼓动民众的民族革命思想,“为黄帝民族”再放“光明”。
柳亚子的人物传记,服务于反帝爱国、排满革命的宗旨,形式上表现出重事不重人、重议论不重描写、重抒情不重叙事的特征,有着此期受梁式名人评传文风濡染的新体传记文的通病。但由于鼓吹民族革命,笔端充溢着激越的爱国情感,感染力和煽动性很大,受到章太炎赞誉,称其“智勇参会,飚起云合”。[429]
近代白话评传,萌蘖于林獬的《黄帝传》,时在1903年12月,刊于上海《中国白话报》创刊号“传记”专栏。开白话评传先河的《黄帝传》,着意凸显黄帝“一片爱中国汉种的心”,[430]极力表彰“黄帝能够替百姓除异族的德政”;[431]篇末卒章显志道:“你们列位不愿做黄帝的子孙便罢,倘然要做黄帝的子孙,读了我这《黄帝传》,倒要替我祖宗黄帝争些志气,赶紧大家想法把异族赶逐净尽,恢复了我这汉土。”[432]林獬所撰《大禹传》的宗旨同样是张扬民族主义,着力渲染大禹爱民的仁政和令诸侯归顺、苗夷臣服的威德,篇末点题道:“禹的父子,千辛万苦,赔了身命,替中国平了水患,本是替我们汉族效忠的,那晓得洪水既平,如今中国又遭了陆沉之祸,犬羊贱族,占据中华,这种夷祸,却比洪水猛兽还要厉害。你们看报的各位,可能够学着大禹,赶快出来把这洪水平一平,把这猛兽驱一驱么?”[433]白话道人的两篇白话评传,拟想读者为中下社会民众,语言通俗而拉杂,说教成分很多,字里行间洋溢着狂热褊狭的民族情绪。
1904年4月始,刘光汉主《中国白话报》“传记”栏笔政,先后为孔子、陈涉、郑成功、曾铣作传。《孔子传》分总论、孔子的世家、孔子的学术来源、孔子的新学术、孔子的事业、孔子的教育、孔子的身后七章,是一篇典型的白话评传。该文试图还原孔子本来面目,言孔子学术“顶完全的地方”,是“兼有师儒的长处”和“把体用合成二致”;谓“孔子学术的坏处”,一是“泥古”,二是“迂阔”,三是“迷信”,四是“唯我独尊”;批判康有为“以古书附会西学”、说“孔子是注重民权的”以及“把孔教共耶教并言”,斥其为“邪说”。[434]《中国革命家陈涉传》认为陈涉“是个先时的人物,又是个造时势的英雄”,[435]通过总结这位“失败”的“革命的大英雄”的功业与教训,为革命党人正在从事的革命斗争提供正反两方面的镜鉴。《中国排外大英雄郑成功传》《攘夷实行家曾襄闵公传》均未完稿,因《中国白话报》停刊而成了残篇。前者通过罗列郑成功保种的功业、辟地的功业、没有奴隶的性质、实行家族的革命、晓得内政、晓得外交等“特色”,推尊郑氏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百折不挠的“真排外的大英雄”,以为在当下“能够排外,自然就能够革命”,民族“光复”大业便有希望。[436]后者的传主曾襄闵公,系前明嘉靖年间兵部侍郎和三边总督,为抗击蒙古、保卫边疆做出过重大贡献。“中国革命家”“中国排外大英雄”“攘夷实行家”,排满革命的写作宗旨,从三篇传记文的标题中一望而知。
刘光汉的四篇人物传记,文体属于新体评传,语体属于通俗白话,语汇语法体现出鲜明的口语表达特征。大体而言,其语体接近模拟官话写作,语汇丰富多样,冶古语、俗语、外来语为一炉,平易而深长。适量运用文言语汇,为白话文平添了文采;善用比喻说理,使得行文活泼,形象生动;引证古书时又尽量改文言为白话,以平浅代艰深。排满革命的宣传家的激烈,思想敏锐的学问家的识见,根柢深厚的文章家的笔力,共同建构了刘光汉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的白话新体传记文。白话道人在评述刘光汉的歌谣体长诗《昆仑引》时,言“其富于历史之知识,种族之思想,字字有根据,而复寓论断于叙事中”。[437]这一论断移用于刘师培的白话评传作品,亦堪称允当。
1908年,主上海《竞业旬报》笔政的中国公学学生胡适,也开始用白话写作人物传记。胡适是白话报刊《竞业旬报》中后期台柱子,为该刊社说、论说、传记、小说、歌谣、丛谈、札记等专栏写过大量白话文稿。胡适此期发表的人物传记,有《姚烈士传》《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世界第一女杰贞德传》《中国爱国女杰王昭君传》诸篇。《姚烈士传》为纪念蹈江殉国的中国公学庶务员姚洪业烈士而作,分四部分:一、绪论;二、姚烈士之事迹;三、姚烈士之办学;四、结论。一望而知采用的西方的评传体式,而非传统纪传体。《世界第一女杰贞德传》亦分四部分:一、开篇;二、百年大战;三、贞德本传;四、完结。作者在篇末借题发挥议论道:
我们中国如今的时势,危险极了,比起那时法国的情形,我们中国还要危险十倍呢!那时法国只和英国一国打仗,如今中国倒有几十个强国,环绕境上,可不是危险十倍么?我很望我们中国的同胞,快些起来救国,快些快些,不要等到将来使娘子军笑我们没用,我又天天巴望我们中国快些多出几个贞德,几十个贞德,几千百个贞德,等到那时候,在下便抛了笔砚,放下书本,赶去做一个马前卒,也情愿的,极情愿的。唉!在下现在恐怕是做梦罢!哈哈![438]
可谓卒章显志,流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国情怀。胡适早期人物评传习作,从命名到篇章结构都明显受到梁启超的名人传记的影响,文体上属于新体评传,但却通篇采用传统说书人口吻,整体上来看语言显得贫乏而拉杂,离缜密、漂亮的书面白话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那原因,在于胡适此时尚不会说官话,且不善于吸纳文言语汇,其白话主要是从明清章回小说中学来的缘故。
从创作实绩和社会影响层面来看,胡适早期人物传记文学性不强,数量不多,篇幅不长,文笔稚嫩,成绩不大,影响甚微,难以在近代文学史上留名。但少年胡适这段有意识的练笔,却培养了其传记文学写作兴趣。胡适终其一生的“传记热”,起步于斯,奠基于斯。五四之后,胡适的传记理论和传记文学创作实践,亦明显受到梁启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