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循环日报》与王韬政论文

第一节 香港《循环日报》与王韬政论文

王韬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口岸知识分子,也是最早有意识地用“报馆之文”来改造“文集之文”的报刊政论先行者。19世纪后期,王韬先后依托香港《循环日报》和上海《申报》《万国公报》等口岸城市中文报刊,评论时政,指摘时弊,鼓吹变法,声名大噪,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因报章而闻名于世的文人。作为较早走出国门“开眼看世界”的先觉知识分子,王韬希冀借言论实现其政治抱负,寻找一种不同于传统士人“为官”“为师”的人生价值实现的新途径,从而为甲午之后中国政论报刊兴盛时代的到来做了先导。

王韬(1828-1897),江苏长洲(今吴县)人,字紫诠,自号弢园老民、天南遁叟等。1849年在上海《字林西报》附设的墨海书馆任中文编辑,助译西书。1862年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献策,书信为清军查获,遭追缉,逃亡香港,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中国经籍译为英文。1867年赴欧,1870年返港。次年,撰《普法战纪》,连载于《华字日报》。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变法,声名大噪。1879年赴日考察,写成《扶桑记游》。1884年在李鸿章默许下回到上海。次年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成为活跃于沪上的闻人名士。1894年为孙中山《上李傅相书》润笔,并修书介绍于李鸿章的幕友。1897年在上海寓所逝世。次年,中国社会即发生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要求变法自强的呼声终于喷薄而出。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代口岸知识分子和职业文人,王韬在西经中译、西学东渐和中经西译、东学西传两方面,都曾做出过重要的拓荒性贡献。[90]1870年春,“曾经沧海,遍览西学”的政治流亡者王韬,欧游归来寓居英国管辖的香港,认识到“士生于世,当不徒以文章自见”,希冀“中外辑和,西国之学术技艺大兴于中土”,[91]并以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方略的继承者自居。[92]1874年,他在香港创办了第一家成功的华资中文报纸《循环日报》,自任主笔十余年。“循环”云者,有“天道循环,自强不息”之意;其循环史观中,暗含中国再度复兴而成为世界强国的愿望。[93]《循环日报》的一大特色,是每日冠首登载论说一篇,畅言时政,议谋变通,大旨在提倡洋务,鼓吹变法自强,开近世评论报章先河。该报在存世的十多年时间里,共刊发890余篇政论文章,大都出自王韬手笔。

王韬自幼资赋聪慧,为人旷逸,为文豪放,无门派家法,接触西方报章文体后更少受传统古文羁绊。王韬自言:“自少性情旷逸,不乐仕进,尤不喜帖括,虽勉为之,亦豪放不中绳墨。”[94]旷逸的性格,豪放不羁的文风,贯穿了王韬的一生,其文章亦带有一种或自觉或不自觉的文体试验意味。游历欧洲之后,王韬认识到泰西报刊传播媒体之发达及其重要性,“日报之行于泰西诸国”,“所载上关政事之得失,足以验国运之兴衰;下述人心之事,亦足以察风俗之厚薄”,[95]遂生办报之志。1883年,王韬将“其中多言洋务”的报馆之文辑成《弢园文录外编》,以区别于作为文集之文、传世之文的《弢园文录》;其《自序》云:“自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必为有识之士所齿冷;惟念宣尼有云‘辞达而已’,知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至其工拙,抑末也。鄙人作文窃秉斯旨,往往下笔不能自休。”[96]王韬强调文章是“载道之器”,同时指出天下文章贵在“纪事述情”,作文应自抒胸臆,达意即可,不应拘泥于文法,墨守陈规。他自言与“有家法,有师承,有门户,有蹊径,其措词命意,具有所专注,蕴蓄以为高,隐括以为贵,纡徐以为妍,短简以为洁”的“能文者”之文“格格不入”,表现出不宥于所谓“家法”“门户”“蹊径”的作文观念。[97]这些认识,均表现出一种可贵的文体解放精神。

王韬见诸《循环日报》的政论文章,全面阐述了其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思想主张,不遗余力地揭露抨击清政府的腐败现状,并将批判的锋芒指向滋生社会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表达了对国富民强和君民共主的立宪政体的强烈渴望。其中,《原道》《原学》《原人》《原才》《原士》《变法》《重民》《洋务》《变法自强》《除弊》《兴利》《商战》《议院》《交涉》《尚简》诸篇,是其中的重要篇章。

王韬《原道》《原学》《原人》《原才》《原士》诸篇,虽命题师法韩愈,所“原”之理却有着西学眼光与价值尺度,在古今中西的纵横比较中,判断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优劣短长。《原道》指出:道即人伦,中国以政统教,泰西诸国以教统政,耶稣教近儒,天主教近佛,其余皆参儒佛而杂出者,“天下之道,其始也由同而异,其终也由异而同”,舍异趋同,融会贯通,方是正道,展现出一幅“世界主义”的大同景象。[98]《原学》开篇指出:“中国,天下之宗邦也,不独为文字之始祖,即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而流传及外。”篇末推导出“中国为西土文教之先声”的结论。[99]《原人》力倡“一夫一妇”制,以为“欲家之齐,则妇惟一夫,夫惟一妇”,指出“一夫一妇,实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无论贫富,悉当如是”,断言“故欲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先自一夫一妇始”。[100]《原才》批评当下的科举取士制度道:“今国家取士,三年而登之贤书,升之大廷,称之曰进士,重之曰翰林,以为天下人才在是矣。不知所试者时文耳,非内圣外王之学也,非治国经野之道也,非强兵富民之路也。率天下之人才而出于无用者,正坐此耳。”[101]《原士》进一步批判“无用之时文”,提出“废时文而以实学”的改革方略。其言曰:“夫学时文不成,则竟成废人耳。设以学时文之精神才力,专注于器艺学术,即不能出而献诸大廷,而终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足以终身用之而有余者。故时文不废,人才不生;必去时文尚实学,乃足以见天下之真才。”乃至呐喊出“时文不废,天下不治”的时代强音。[102]

《变法》《重民》《变法自强》诸篇,是王韬早期政论文中的名篇。他断言“吾知中国不及百年,必且尽用泰西之法而驾乎其上”;宣称“道贵乎因时制宜而已,即是孔子而生乎今日,其断不拘泥古昔,而不为变通,有可知也”。[103]曾经沧海、遍览西学的阅历,给了王韬放眼全球的开放性眼光,看到了中国面临的问题与危机,鼓吹向西方“借法以自强”,强调变法改革的目的是民富国强。他心目中理想的政治制度,是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其言曰: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

如俄,如墺[104],如普,如土等,则为君主之国。其称尊号曰恩伯腊,即中国之所谓帝也。如法,如瑞,如美等,则为民主之国。其称尊号曰伯理玺天德,即中国之所谓统领也。如英,如意,如西,如葡,如嗹[105]等,则为君民共主之国。其称尊号曰京,即中国之所谓王也。

顾虽称帝,称王,称统领,而其大小强弱尊卑则不系于是,惟其国政令有所不同而已。一人主治于上,而百执事万姓奔走于下,令出而必行,言出而莫违,此君主也。国家有事,下之议院,众以为可行则行,不可则止,统领但总其大成而已,此民主也。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也。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此君民共主也。

论者谓: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都俞吁咈,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106]

在王韬看来,“富强之效”实基于此种政体,泰西诸国中的巨擘英国即是显例和模范。此段论述,语言浅近,眼界宏阔,目极欧亚,贯通古今,思想上冲破了“道统”藩篱,形制上突破了“文统”规范,为沉滞的文坛吹嘘进一股强劲的变革风气,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其语体,则属于向欧化、俗语开放的改良文言。

再看《变法中》的一段文字:

呜呼!至今日而欲办天下事,必自欧洲始。以欧洲诸大国为富强之纲领,制作之枢纽。舍此,无以师其长而成一变之道。中西同有舟,而彼则以轮船;中西同有车,而彼则以火车;中西同有驿递,而彼则以电音;中西同有火器,而彼之枪炮独精;中西同有备御,而彼之炮台水雷独擅其胜;中西同有陆兵水师,而彼之兵法独长。其他则彼之所考察,为我之所未知,彼之所讲求,为我之所不及,如是者直不可以偻指数。设我中国至此时而不一变,安能埒于欧洲诸大国,而与之比权量力也哉![107]

明白易晓的浅易文言,掺入许多外来语和新名词,文笔畅达,发自胸臆,感情充沛,词强理直,刚健雄劲,于变革理论的阐发中深寄爱国热忱。王韬的报刊政论文开辟了报章文体社会化、通俗化的新径。

王韬有诗云:“不作人间第二流,奔腾万里驾轻舟。苍茫谁尽东西界,门户终分上下游。千古文章心自得,五洲形势掌中收。头衔何必劳人问,一笑功名付马牛。”[108]这位“学识之渊博,眼光之远大,一时无两”的“我国人自办之日报”的“开其先路者”,[109]虽然一生不为当道者所重,内心世界却有着极为自负的一面。时人看重的,是王韬政论文中提出的变法自强之策。他的政论文,借助《循环日报》发行的十年间广为流布,海内外报章亦竞相转载,仅上海《申报》就转载了近百篇。他汇编成册的《弢园文录外编》,出版之后流布甚广。1887年六十寿辰时,《申报》刊文为其祝寿,其序文赞誉道:“先生著作之富,久已等身,四海士民,群相钦服。其所论设电线、开铁路、造兵轮、制火器、办矿务,均属条分缕析,不惮洋洋数万言,务极其详而后已。今果一一施行,若合符节。是不独先生先见之明,抑亦先生经济之宏,有能言人所不及言,事人所不及事。”[110]由此,我们不难想见王韬在同光之际言论界影响之大,声望之高。

王韬《循环日报》时期的政论文,有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热切的民族富强梦想和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感,每每下笔不能自休,闪烁着启蒙思想的光芒,代表了文体变革的时代潮流。19世纪70年代,天南遁叟以“变法自强”为主旋律的政论文,不仅以其世界性眼光和富有前瞻性的变革主张,对其后的中国学术思想界和政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而且于报章文体独有创造。王韬政论文,以传统文人所不曾梦见的新异思想,鲜明的政论色彩,适应报刊文体的短小精悍而又雄辩有力的体制与风格,以及笔锋常带情感、语言浅近易懂、夹杂新名词和流俗语等特点,对传统古文写作规范造成了有力的冲击,于思想界充当了宣传变法自强主张的先驱,于文坛充当了文体解放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