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内容简介

《高效毁伤系统丛书》编委会

丛书序

前 言

第1章 绪 论

|1.1 概 述|

|1.2 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云爆弹发展现状|

|1.4 云爆弹毁伤威力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1 云爆燃料发展现状

1.4.2 液固混合云爆燃料抛撒研究现状

|1.5 云爆燃料抛撒云团分布与爆轰特性研究现状|

|1.6 云雾浓度测试发展综述|

1.6.1 光学检测法

1.6.2 电场浓度检测法

1.6.3 射线衰减法及振荡天平法

1.6.4 超声衰减浓度检测法

|1.7 动态云雾浓度测试应用|

1.7.1 二次起爆型云爆弹

1.7.2 粉尘浓度监测及爆炸预警

第一篇 云爆燃料抛撒浓度分布模型

第2章 高速云爆战斗部抛撒燃料浓度分布机理分析

|2.1 引 言|

|2.2 高速云爆战斗部抛撒燃料浓度分布模型|

2.2.1 爆炸作用下壳体破裂刚塑性模型

2.2.2 燃料环膨胀破裂模型

2.2.3 燃料抛撒形貌发展模型

2.2.4 燃料抛撒浓度分布模型

|2.3 高速云爆战斗部抛撒燃料浓度分布数值模拟|

2.3.1 不同初始落速条件下50 kg燃料抛撒过程

2.3.2 不同初始落速条件下500 kg燃料抛撒过程

2.3.3 动态条件云雾抛撒过程形状与浓度分布特征

|2.4 结 论|

第3章 云爆战斗部引战配合模型仿真分析

|3.1 引 言|

|3.2 高速云爆战斗部引战配合数值模拟|

3.2.1 引信运动模型

3.2.2 燃料云雾运动模型

3.2.3 云雾运动形貌仿真模拟

3.2.4 引战配合分析

3.2.5 小结

|3.3 二次引信与云雾交会爆轰数值模拟|

3.3.1 云雾爆轰模型

3.3.2 均匀云雾场爆轰模拟分析

3.3.3 非均匀云雾场爆轰

3.3.4 有落速和落角时云雾爆轰过程

|3.4 结 论|

第二篇 动态云雾浓度测试方法

第4章 光学法云雾浓度检测

|4.1 引 言|

4.1.1  光散射法

4.1.2  光透射法

4.1.3  光全息法

4.1.4  光相位多普勒法

4.1.5  光图像可视化法

|4.2 光透射法浓度检测|

4.2.1 测量原理

4.2.2 测量方法

|4.3 云雾浓度检测系统|

4.3.1 光学图像可视化云雾浓度检测

4.3.2 云雾粒子消光法浓度检测系统

|4.4 云雾粒子浓度检测系统|

4.4.1 图像法粒子扩散形貌分析

4.4.2 铝粉云雾粒子浓度分析

4.4.3 淀粉云雾粒子浓度分析

|4.5 结 论|

第5章 电场法云雾浓度检测

|5.1 引 言|

|5.2 电场法云雾浓度检测方法|

5.2.1 测量原理

5.2.2 云雾浓度计算模型

5.2.3 基于Clausius-Mossotti理论云雾浓度计算模型

|5.3 云雾浓度数值仿真分析|

5.3.1 粒径随机分布颗粒云雾建模

5.3.2 粒径随机分布颗粒云雾模型数值计算

|5.4 全向高灵敏度电容传感器设计|

5.4.1 同心共面环状电容传感器结构设计

5.4.2 参数优化设计

|5.5 云雾浓度检测验证方法|

5.5.1 云雾气固(颗粒)两相混合物等效样本

5.5.2 云雾浓度检测系统

5.5.3 数据分析

|5.6 结 论|

第6章 超声法云雾浓度检测

|6.1 引 言|

|6.2 超声衰减浓度检测机理|

6.2.1 理想粒子介质中的超声传播特性

6.2.2 理想黏性介质中的超声传播特性

6.2.3 非理想黏性介质中的超声传播特性

|6.3 超声衰减的云雾浓度模型|

6.3.1 基于经典ECAH云雾浓度计算模型

6.3.2 模型简化

|6.4 云雾浓度计算分析|

6.4.1 超声衰减仿真分析

6.4.2 超声衰减数值分析

|6.5 云雾浓度试验验证|

6.5.1 试验系统组成

6.5.2 测试结果与有效性评估

|6.6 结 论|

第三篇 动态云雾浓度测试技术

第7章 声—电复合云雾浓度检测方法与关键技术

|7.1 引 言|

|7.2 声—电复合浓度检测方案设计|

|7.3 声—电复合云雾浓度检测系统|

7.3.1  系统方案

7.3.2  关键部件设计技术

7.3.3  检测系统抗过载性能试验

|7.4 声—电复合数据处理|

7.4.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7.4.2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数据融合模型

7.4.3  数据融合模型效果评估验证

|7.5 稳态云雾模拟试验验证|

7.5.1  稳态云雾模拟试验装置方案设计

7.5.2  颗粒系运动状态的气动力学分析

7.5.3  稳态云雾模拟试验装置参数优化

7.5.4  试验分析

|7.6 结 论|

第8章 双频超声云雾浓度检测方法及其关键技术

|8.1 引 言|

|8.2 双频超声复合检测方法|

8.2.1  双频超声复合检测方法

8.2.2  双频超声衰减浓度检测基本原理

|8.3 双频超声云雾浓度复合检测|

8.3.1  云雾粒径与超声最优检测频率匹配

8.3.2  云雾浓度与最优检测频率匹配

8.3.3  超声频率与云雾浓度测试

|8.4 双频超声浓度检测融合算法|

8.4.1  数据融合作用模式及算法分析研究

8.4.2  卡尔曼滤波融合的底层数据融合

8.4.3  基于测量误差差值的自适应加权算法的顶层数据融合

|8.5 双频超声复合检测系统原理样机|

8.5.1  低功耗声波电路

8.5.2  双频超声传感器选型

8.5.3  微处理控制器

8.5.4  数据处理流程优化设计

8.5.5  检测系统原理样机

|8.6 双频超声浓度检测系统试验验证|

8.6.1  试验云雾浓度检测装置

8.6.2  试验云雾浓度检测参数

8.6.3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8.7 结 论|

第9章 超声波脉冲瞬态云雾浓度测试技术

|9.1 引 言|

|9.2 超声波脉冲瞬态云雾浓度计算模型|

9.2.1  计算方法

9.2.2  浓度特征提取方法

|9.3 云雾浓度检测系统设计|

9.3.1  脉冲收/发电路总体结构

9.3.2  控制信号电路设计

9.3.3  弹载引信检测系统原理样机

|9.4 瞬态云雾浓度检测系统设计|

9.4.1  试验装置设计

9.4.2  铝粉扩散浓度数值仿真

9.4.3  浓度信号处理

|9.5 结 论|

第10章 云爆燃料抛撒浓度测试验证

|10.1 引 言|

|10.2 动态云雾浓度分布模拟试验系统设计|

10.2.1 静态抛撒条件下燃料分散模拟试验系统设计

10.2.2 动态抛撒条件下模拟试验系统设计

|10.3 模拟系统云雾浓度分布检测试验|

10.3.1 静态抛撒条件的模拟云雾浓度检测试验

10.3.2 基于动态抛撒条件的模拟云雾浓度检测试验

|10.4 燃料浓度与云雾爆轰效能的评估方法|

10.4.1 铝粉爆炸特性概述

10.4.2 试验方法

|10.5 云爆燃料抛撒试验|

10.5.1 基于缩比动态云雾的浓度检测试验

10.5.2 等效云雾浓度—引信交会浓度探测试验

10.5.3 云雾爆轰浓度分布试验

|10.6 结 论|

第四篇 动态云雾浓度检测应用

第11章 云雾浓度智能检测方法与关键技术

|11.1 引 言|

|11.2 多相流智能计算概述|

|11.3 多相流智能计算技术|

11.3.1 人工神经网络(ANN)

11.3.2 支持向量机(SVM)

11.3.3 进化计算方法

11.3.4 模糊逻辑方法

11.3.5 概率推理方法

11.3.6 混合方法

|11.4 多相流智能计算应用|

11.4.1 超声法智能计算

11.4.2 压差法检测智能计算

11.4.3 电场法检测智能计算

11.4.4 光学法检测智能计算

11.4.5 多传感器融合法检测智能计算

11.4.6 小结

|11.5 多相流智能计算趋势与发展|

11.5.1 多传感器融合

11.5.2 智能计算技术

11.5.3 数据驱动模型

11.5.4 应用趋势

|11.6 结 论|

第12章 多相流浓度检测应用

|12.1 引 言|

|12.2 超低温高压冷凝多相流瞬态浓度精准检测|

12.2.1 概述

12.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云雾爆炸风险评估系统|

12.3.1 预警管理体系的要素

12.3.2 总体设计思路

12.3.3 总体架构设计

12.3.4 系统应用实施

|12.4 过程工业中多相流检测|

12.4.1 管道石油运输多相流检测

12.4.2 发电厂煤粉运输多相流检测

12.4.3 三相融合射流清洗技术流体检测

12.4.4 新型智能传感系统对区域供热管网进行精确监测

|12.5 结 论|

参考文献

索 引

附录(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