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国内外云爆弹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云爆弹发展现状|

云爆弹不同于传统凝聚炸药装药战斗部,云爆弹形成的云雾爆轰波基本无衰减,超压峰值可达到MPa量级,云雾区外冲击波衰减缓慢,有效增大中远场毁伤威力,大幅提高云爆弹整体毁伤效能。燃料空气炸药具有云雾爆轰体积大、压力衰减慢且冲量大、毁伤因素多等优势,在近几十年来的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起已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的云爆战斗部主要装填液体燃料,其主要组分为挥发性液体燃料,所用的燃料主要为环氧乙烷,装备航空炸弹为主,适合于采用直升机或低速飞机投放,典型产品有美国的CBU-55B航空云爆弹、BLU-72B航空云爆弹等(图1-6),并成功将其应用于越南战场。单枚子弹可在半径12.5m范围内造成暴露人员死亡或重伤。

图1-6 第一代云爆战斗部典型产品

(a)CUB-55B航空云爆弹;(b)BLU-72B航空云爆弹威力试验

第二阶段的云爆战斗部装填的液体燃料主要为环氧丙烷、MAPP(即丙烷—丙二烯—丙炔混合物)、压缩丙烯或者丁烯硝酸酯混合物等,改善了勤务处理和安全性能,扩大了该弹药的使用范围,适用于高速战斗机的投放,并提高了对目标的破坏范围,其代表产品有美国的CBU-72航空云爆弹、BLU-96B航空云爆弹(图1-7)和苏联的DDAB-500Л航空云爆弹。

图1-7 第二代云爆战斗部典型产品

(a)BLU-96B航空云爆弹;(b)BLU-96B航空云爆弹威力试验

第三阶段的云爆战斗部以液固混合或固态炸药为主,其组分为液体燃料、高能炸药及活性金属粉等,装填密度大幅增加,能量密度值大幅提高。最典型的是俄罗斯吨级装药量的二次引爆型“炸弹之父”(图1-8),炸药配方中采用了纳米级铝粉,使反应活性和释能速率大幅提高,目标毁伤半径可达300 m。

图1-8 第三代云爆战斗部典型产品——“炸弹之父”

(a)“炸弹之父”;(b)“战弹之父”威力试验

第四阶段的云爆战斗部以发展高速、大型、整体式二次起爆云爆战斗部为主,发展含纳米金属燃料的高能云爆剂,大幅提高毁伤威力。随着纳米级高活性金属粉的成功研制,国外逐渐将高活性金属材料、高能燃料等新材料应用于燃料空气炸药配方,美俄等国均大力发展吨级装药量以上的大型云爆战斗部技术。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展云爆弹技术研究以来,我国云爆战斗部技术也获得了长足进步,开展了一次云爆战斗部及二次云爆战斗部技术研究,并已有多型子母式/整体式云爆战斗部完成定型并装备应用。

国内外二次起爆云爆战斗部主要发展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 国内外起爆云爆战斗部发展情况

由此可见,国外大型云爆弹有了巨大发展,有几十个型号装备,云爆战斗部的二次起爆控制已完成多型号定型,主要配用航空炸弹、大口径火箭弹或导弹,适宜对付大面积的软目标和中硬目标。

美国CBU-55/B云爆弹属于早期航空炸弹,引信碰触地面后弹射出两枚延期雷管起爆云爆剂混合云团。

美国BLU-82云爆弹采用一次YX触发抛撒燃料,二次引信与云雾交会起爆。其工作原理为:飞机高空投弹,弹体于目标上空150 m处以大落角落向目标点,一次YX触发QB抛撒燃料、形成燃料云团;二次延期引信进入云团QB,实现云雾爆轰。

美国CBU-72/B子母弹包含三个燃料空气子弹。子弹引信抛撒云爆剂高度为9.14 m,采用连续波多普勒探测体制;子弹烟雾云直径达18.29 m,厚2~44 m,并且通过内含的起爆管延期引爆。

俄罗斯ODAB-500PM燃料空气炸弹,使用触发起爆控制,弹出3 m的电缆和前触发传感器定高一次起爆,电子延期二次起爆。

除美国云爆炸弹早期使用弹出探杆起爆控制、子母弹连续波多普勒无线电定高30 ft(约9 m)起爆控制和俄罗斯的两种触发起爆控制外,其余的报道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