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系统建模方法

1.2.1 系统建模方法

1.2.1.1 机理建模

机理建模(演绎建模):一般是在若干简化假设条件下,以各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通过分析系统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获得系统的解析型数学模型,其实质是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原理和定律或推论,对被研究系统的有关要素(变量)进行理论分析、演绎归纳,从而构造出该系统的数学模型。

建模步骤如下:

(1)分析系统功能、原理,对系统做出与建模目标相关的描述。

(2)找出系统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

(3)按照系统(部件、元件)遵循的物化(或生态、经济)规律列写出各部分的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等。

(4)消除中间变量,得到初步数学模型。

(5)进行模型标准化。

(6)进行验模(必要时需要修改模型)。

1.2.1.2 数据驱动建模

数据驱动建模(归纳建模)基本上分两大类:

(1)机理分析建模方法(白箱):依据基本的物理、化学等定律,进行机理分析,确定模型结构、参数;使用该方法的前提是对系统的运行机理完全清楚。

(2)实验统计建模方法:使用的前提是必须有足够正确的数据,所建的模型也只能保证在这个范围内有效;足够的数据不仅指数据量多,而且数据的内容要丰富(频带要宽),能够充分激励要建模系统的特性。

实验统计建模方法:基于实验数据的建模方法(白箱、灰箱、黑箱)。

辨识建模:线性、非线性,动态、静态。

统计回归:一般是静态的线性模型。

神经网络:理论上可以对任何数据建模,但学习算法是关键。

模糊方法:用模糊数学语言描述系统某些特征和内在联系。

1.2.1.3 混合建模

混合建模(机理+数据):通过机理分析确定模型结构,用测试或实验数据确定模型参数。

面向对象建模方法就是一种混合建模的思路,将“数据”和“机理”集成到一个称为对象的结构中,消除了数据和过程的人为分离情况。面向对象建模方法所创建的模型称为对象模型。随着面向对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形成了面向对象的建模标准和语言,即统一建模语言(United Modeling Language,U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