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 锂离子电池模型

4.3.1 锂离子电池模型

1)简介

锂离子电池单体由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和集流体组成。电池的放电过程,本质上就是锂离子在电极嵌入、脱出以及在电解液和隔膜间扩散的过程。充电过程中,锂离子由正极脱出进入电解液,穿过隔膜后嵌入负极,形成稳定的化合物,由于电子无法通过隔膜,只能从外电路由正极流向负极,就构成了外部放电回路。因此,在建模过程中既要关注电池的稳态特性,又需要对电池的动态特性进行刻画。

通常情况下,单体电池通过先并后串的方式成组,电池组容量与单体电池容量按照并联关系成比例增加,电池组电压、内阻与单体电池电压、内阻按照串联关系成比例增加。这里的内阻一般是指电池的欧姆内阻。但是,根据电池的工作原理,在负载波动时,电池组端电压不仅表现出快速的欧姆压降,更多的是反映出极化效应下的极化压降。那么,如何能够快速、准确地刻画电池组的极化特性也是锂离子电池组建模的关键。这里,采用最为常见且有效的等效方式,即将电池组用一个等效电路模型进行描述,将电池组看作一个“大单体”,电池模型在形式上可以沿用单体电池的架构。图4-11所示为锂离子电池示意图。

图4-11 锂离子电池示意图

2)原理与模型

电池组模型确立为采用单体等效电路模型的架构后,其部件主要包括一个等效电压源、一个等效内阻、一个RC电路、一个自放电电阻,另外,根据蓄电池的充放电情况实时计算其容量、充放电循环次数等表征电池当前状态的物理量。现阶段模型考虑恒定温度情况。可根据电池的特性,为了更加准确描述极化电压,在模型串联回路中增加RC网络,但是增加的RC网络同时会增加模型的参数数量,继而增加模型复杂度,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若在一些初步设计阶段,不考虑精准刻画电池的动态特性,则可以在串联回路去掉RC网络环节,简化为3.2.3节中提到的Rint模型。

图4-12展示了利用Modelica构建的锂离子电池组模型,该模型来自等效电路建模方法,是基于一阶RC模型打造的兼顾仿真精度和实时性的最常用的一种模型。模型中的RC并联环节如图4-12中虚线框所示,考虑了热电耦合作用,其参数随电池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更加准确地刻画出电池性能随工作温度变化的特点。模型按照安时积分法(式(4-3))的原则设置了荷电状态(SOC)计算单元模块,并可根据充放电循环数确定电池当前的健康状态(式(4-4)),从而依据当前健康状态进行准确的荷电状态计算。

锂离子电池组模型参数设置卡如图4-13所示,通过设置相应的参数,完成对电池组的建模过程。

3)参数信息

(1)设计参数,见表4-16。

图4-12 基于一阶RC的锂离子电池组Modelica模型

图4-13 锂离子电池组模型参数设置卡

表4-16 设计参数

(2)型号参数,见表4-17。

表4-17 型号参数

(3)电路参数(内部参数),见表4-18。

表4-18 电路参数

4)接口信息

(1)输出接口,见表4-19。

表4-19 输出接口

(2)物理双向接口,见表4-20。

表4-20 物理双向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