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 层次化模型实例
5.1.7.1 模型构建实例
以蓄电池组为例介绍层次化模型建立方法。
在系统层级,每个蓄电池组(Group)对系统的贡献为电压、电流两个变量,对外部其他模型,主要以功能接口传递电流i、电压v信息。蓄电池组主要配置参数为蓄电池总容量Q、额定电压V、初始容量Qini。对于系统,主要监测的是蓄电池组整体模型的变量SOC、实时输入功率PowerIn、实时输出功率Power-Out。基于此分析,该层次的蓄电池组模型应为经过一定等效后的简化模型,不涉及蓄电池单体原理及模型,只保留其外部电流i、电压v特性及可配置的参数Q、V。系统层蓄电池组整体模型如图5-6所示。
图5-6 系统层蓄电池组整体模型
对于设备层模型,每个蓄电池组由多个机组(Unit)组成,每个机组对系统的贡献为电压、电流两个变量,经过汇集后,由蓄电池组对外部输出。此时,蓄电池组主要可配置参数为蓄电池机组数Units,每个机组可配置的参数为机组的额定容量Q、额定电压V、初始容量Qini。这些参数均可由系统层蓄电池组整体模型的参数Q、V、Qini等分解得到。对于系统,主要监测的是蓄电池组中各个机组的荷电状态SOC,并经过计算得到整个蓄电池组的SOC,以及每个机组的实时输入功率PowerIn_Unit、实时输出功率PowerOut_Unit,并经过计算得到整个蓄电池组的输入/输出功率PowerIn、PowerOut。设备层蓄电池组模型如图5-7所示。
对于电路层模型,每个蓄电池组机组由多个蓄电池单体组成,一般每个单体的电池对系统的贡献为电压、电流两个变量,经过汇集、接口电路转换后,由蓄电池组对外部输出,并结合接口数据单(Interface Data Sheet,IDS)的线缆分支信息,分为多路进行功率传输。此时,蓄电池组主要可配置参数为蓄电池机组数Units、单体的串联数Ns、并联数Np;每个单体的可配置的参数为单体的额定容量Q、额定电压V、初始容量Qini。这些参数均可由设备层蓄电池组整体模型的参数Q、V、Qini、Units及蓄电池的选型情况等分解得到。电路层蓄电池组模型如图5-8所示。
图5-7 设备层蓄电池组模型
图5-8 电路层蓄电池组模型
对于系统,主要监测的是蓄电池组中各个单体的荷电状态SOC,并经过计算得到整个机组的SOC,进而得到整个蓄电池组的SOC;监测每个单体的实时输入功率PowerIn_Cell、实时输出功率PowerOut_Cell,并经过计算得到各个机组的输入/输出功率PowerIn_Unit、PowerOut_Unit,从而计算得到整个蓄电池组的输入/输出功率PowerIn、PowerOut。
在这一层模型中,蓄电池组模型主要应表现出单体蓄电池的物理特性及连接关系,每个单体模型需要保留其外部电流i、电压v特性,内部动态特性,SOC与v的关系特性等,需要有详细的配置参数及连接关系、接口电路,模型分为多路进行功率传输,该层次的模型是整个电源系统仿真最细致、最复杂的模型。
5.1.7.2 可视化实例
针对上述基于特定域模型的航天器电源架构设计方法,开发了对应架构建模、仿真与可视化工具,并在“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的电源系统设计中进行了应用验证。
“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由服务舱和返回器组成,服务舱采用全调整总线供电方式,内部有两条总线,每条总线连接一个太阳能电池阵列、一个氢镍蓄电池和一个电源控制器。两条总线通过主控制器并联输出,形成统一的公共总线,为负载供电。
采用自顶向下的方式,设计“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的电源架构,构建不同层次的DSM模型,如图5-9所示。它包含近150个电子设备和超过10 000个连接。在架构设计中,现有模型的数量可以重复使用和扩展。
为了支持从架构模型到Modelica模型的转换,构建了不同层次的元模型和对应Modelica模型库。基于电源架构模型,开展了系统能量平衡与功率流分析,验证设计是否符合技术指标要求。图5-10展示了该工具中电源架构的4种视图。DSM模型为电源架构设计视图,Modelica模型为电源架构仿真视图,空间环境为电源系统的外部环境接口视图,同时实时显示仿真结果。
图5-9 飞行试验器的可视化架构
图5-10 面向电源系统的架构建模、仿真与可视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