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6 航天器能源流数字伴飞系统设计和应用实践

5.6.6 航天器能源流数字伴飞系统设计和应用实践

5.6.6.1 系统设计

航天器供配电数字伴飞系统组成及功能逻辑如图5-29所示。以航天器供配电系统级仿真模型为核心,依据地面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校核;由飞行程序事件驱动供配电系统模型建立数字伴飞状态,利用准确的数学模型以及高精度的求解器,对全任务周期内的供配电系统工作状态进行伴飞仿真分析;建立星上遥测数据输入通道,达到地面数字模型与实际航天器同步运行的效果,对遥测数据和数字伴飞系统实时仿真结果进行比对,实现在线数据判读;同时,结合飞行任务需要,通过曲线、图表、STK动画等形式对数字伴飞的结果进行展示。数字伴飞系统还可以通过输入下一阶段的飞行程序,对航天器供配电系统的未来状态进行仿真预示;另外,还可以对预置故障模式(如一路太阳电池阵分阵开路、一节蓄电池单体失效等)进行仿真,辅助进行故障分析、排查和故障预案制定等。

图5-29 航天器数字伴飞系统组成与功能逻辑

5.6.6.2 应用实践

依据“嫦娥五号”供配电系统电路拓扑,采用Modelica多学科建模语言建立了在轨数字伴飞系统的数学模型,如图5-30所示。航天器供配电数字伴飞系统在“嫦娥五号”的在轨飞行过程中进行了首次应用。

图5-30 “嫦娥五号”数字伴飞系统示意图

在地面测试期间,按照5.6.4节模型修正方法,针对不同的模型参数,结合设计数据、测试数据和热试验数据对模型结构或参数进行修正。以负载功率参数为例,设计阶段采用设计值进行建模;在产品研制后,采用验收数据对设计数据进行更新;在热试验期间,通过对设备加断电时序进行分析,获得用电负载在高低温条件下的功耗,建立温度与功耗之间的关系,修正原有模型中常温下用电负载功耗数据,通过不断修正和调整,得到更加精确的负载模型。不同阶段测试数据对负载模型修正方法示例见表5-7。

表5-7 不同阶段测试数据对负载模型修正方法示例

整器热试验过程中,对“嫦娥五号”着陆器-上升器组合体在环月段及动力下降段低温循环工况进行了仿真分析,并根据飞行程序对动力下降过程的太阳电池阵输出功率、蓄电池组电压、蓄电池组放电深度等供配电系统重要参数进行了实时仿真,单个参数仿真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间的平均误差小于2%。

在与飞行控制中心无线联试期间,按照“嫦娥五号”飞行程序对各飞行阶段供配电数字模型进行了全面验证。一方面,通过仿真值与遥测值比对,对超出阈值范围的参数进行提示,如图5-31(a)所示。另一方面,对关键参数的地面历史测试数据、实时仿真数据和实时遥测数据进行比对。如图5-31(b)所示,以蓄电池组电压为例,图中给出了热试验器件相同工况的测试数据、实时遥测数据、实时仿真数据、基于实时遥测数据和后续飞行程序的预示曲线。其中测试数据仅作为参考。从图中可以看出,蓄电池组电压仿真值与实时遥测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稳态工况下最大误差小于5%,平均误差小于2%,验证了数字伴飞系统及模型的正确性、稳定性,为“嫦娥五号”在轨全任务阶段实现数字伴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5-31 数字伴飞仿真数据与遥测数据实时判读比对

(a)实时数据比对;(b)实时曲线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