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张颂老师学习(代序)

向张颂老师学习(代序)

我是1986年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上学的。当时从南方一个小山村跌跌撞撞走来,一开口全是家乡话,普通话说不利索,也不善表达。我偶然看到一本《朗读学》,一翻就上瘾了,把它读了三遍。当时正是求知若渴的年龄,这本书给了我语言表达方面很好的启蒙教育,对我未来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我对这本书充满感情。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这本书是1983年出版的,书的作者,正是我敬仰的张颂老师。我毕业后留校工作,对张颂老师有了进一步了解,了解愈深,敬仰愈隆,早已萌生写写张颂老师的想法。不久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为纪念张颂老师逝世十周年,准备修订出版“张颂文集”,约我写几句。借此机会,我把欲吐之词尽书之,表敬仰之情,寄缅怀之意。

张颂老师是追求理想、不忘初心的楷模。

张颂老师非常热爱党。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张颂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从小对党充满感情,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就写了入党申请书。之后,无论人生如何跌宕起伏,他信仰不移,信念不改。因历史原因,张颂老师在1984年才得以入党。但是在思想上,他从填写入党申请书之日起,就一直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认为,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而从事播音工作更是直接用喉舌为党服务。尤其是培养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培养播音员、主持人,更使他感到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所以他时时告诫自己,必须政治高标准,业务严要求,才能不辜负党,不辜负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这一份工作,不辜负“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张颂老师是献身学术、开拓创新的楷模。

张颂老师非常热爱学术研究工作。他于1963年8月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入我校新闻系播音专业任教,从此开启学术生涯。没有专业教材,参照资料也少,他便长期坚持自编教材。播音学教材《播音基础》的初稿写出来后,他向人征求意见。有人说他把播音写玄了,播音有学吗?他因此陷入苦恼。但他并未止步。播音学与朗读学相交相融,他便从朗读学方面着力,很快,中国第一本《朗读学》横空出世。接下来,张颂老师又琢磨起播音学来了。张颂老师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他执着于学术理想,认为耳得之声、目遇之色皆有学问,播音里面一定是有学问的,他要一点一点把它全部给挖出来!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张颂老师带领他的同事们悟中华有声之道,得往圣不传之学,终于打破了“播音无学”的说法:他反复修改、完善,推出了播音基础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作《播音基础》(后改为《播音创作基础》)等;他主编的《中国播音学》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的播音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他撰写的《播音语言通论》《播音主持艺术论》《语言和谐艺术论》等是对播音学理论体系的充实、深化和拓展;他撰写的《朗读学》《朗读美学》等开创了有声语言艺术精品的创作范式。时至今日,连传媒业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也不曾有这样的学科和这样成建制地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教育体系,他的理论成果在播音主持艺术界乃至世界有声语言传播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指导作用!

张颂老师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楷模。

张颂老师非常热爱教学工作。他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他曾说:“接受师范教育,从事教学工作,是我自觉的选择,无怨无悔,乐在其中。”张颂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先律诸己,“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张颂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力求进取,有所作为,实现“教学相长、继往开来”的理念,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张颂老师认为教师是“红烛”,应该“春蚕到死丝不断,蜡炬成灰热犹存”。张颂老师一直坚守“德才兼备,声形俱佳”“以播为主,一专多能”和“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课与小课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大运动量训练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其中,他特别强调语言功力,即观察力、理解力、思辨力、感受力、表现力、鉴赏力、调检力、回馈力。他一直强调:“教师不但要有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还要有示范能力。”他认为,本科是高校的基础和重心,教师必须使学生在本科阶段扩大视野、夯实根基、扬长补短,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养成如饥似渴的学习习惯,提高在话筒前、镜头前“体现时代精神,充满人文关怀”的自觉性。张颂老师亲自带领学生坚持晨练(练声),因此斗牛之下,白杨树旁,中传学子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张颂老师爱才惜才,只要发现好苗子,便不放过。很多学生在张颂老师鼓励下考上我校,后来成为我国优秀播音员、主持人。《荀子·劝学》有云:“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张颂老师,学生所好也。张颂老师家里,常常挤满了前来求教、 “打牙祭”的学生。在学生心中,张颂老师是严师,更是慈父。而在张颂老师心中,学生是他最大的财富和骄傲。他一直有一个理想,就是希望“播音员、主持人的创造性,能够催生有声语言表达的典范,传承‘书同文’,成就‘语同音’,让中华文化响彻寰宇,光耀千秋”。

张颂老师是夫妻恩爱、家风清正的楷模。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成就张颂老师的,是时代,更是家庭。他和夫人赵培根老师几十年来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两人虽是经人介绍相识,老家却在河北易县同一个地方,可以说青梅竹马。燕赵大地的淳朴民风,思想观念的高度契合,成全了这一桩金玉良缘。张颂老师把全部心力用在教学科研上,赵老师独自揽下全部家务,全力支持。工作后,张颂老师一家四口住在厂桥附近12平方米的又破又小的房子里,床边放一把凳子,就是他从事学术研究的桌台,《朗读学》《播音基础》等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的。在厂桥居住的20多年,天热时,张颂老师趴在斗室奋笔疾书,赵老师就在身后摇扇。后来条件改善了,搬进了楼房。张颂老师有腿疾,上楼梯时赵老师跟在身后,下楼梯时赵老师走在身前,以防他摔倒。张颂老师几十年来一直资助贫困学生,先后受资助的学生不下十位。自己的日子也不宽裕,但赵老师从无怨言……他们夫妻和睦,勤俭持家,恩爱偕老。张颂老师品行高致,学问高深,德高望重,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重大贡献,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和爱戴。他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还是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而他的每一份荣耀,都有夫人赵培根老师的默默奉献与无悔付出!

……

现在全国上下正在弘扬“三牛”精神,张颂老师就是播音学领域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张颂老师曾把“语同音”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理想。在媒体融合、万物互联的现时代,“语同音”显得多么重要。张颂老师的真知灼见、远见卓识,令人十分钦佩!

大学之大,大在大师,张颂老师就是播音学领域的世界级大师。中国传媒大学已经绘就“十四五”规划蓝图,正迎来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这需要广大中传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对接国家战略,贡献中传智慧,向着建设世界一流传媒院校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念兹在兹,我们需要一大批像张颂老师这样的大师,我们无比怀念他。

向张颂老师学习!

[1]


[1] 〔廖祥忠,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副组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