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前言
《播音创作基础》是1990年出版的,至今已经13年了。如果从1985年出版的《播音基础》算起,就是18年了。从跨世纪的全球视野里我们看到,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突飞猛进,改革进程也很快,取得的成果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播音事业不断呈现多样化的格局,播音创作的空间越来越广阔。《中国播音学》的问世,标志着播音主持理论走向成熟的新阶段。
那么,《播音创作基础》是不是过时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国的人民广播电视,是一个年轻的事业,尽管她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很多规律性的问题需要探讨,特别是播音,应该把话筒前、镜头前有声语言的创作作为核心来研究。那些凝聚着前辈先贤心血的、经过实践检验的、仍然保存现实意义的思路和论说,我们不能忘却,我们还要继承下来。因此,《播音创作基础》的当代性、启示性,对于初学者和研究者自有其理论价值、学术价值。
《播音创作基础》同《播音发声学》《播音业务理论》,构成了中国播音学的基本骨架。多年来,各类研究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开来、开拓出来的。《播音创作基础》所提出的学术理念、理论概念、语言特点、创作道路、创作方法、创作规律,虽然是以“有稿播音”为逻辑起点的,但很明显,其中包含着“无稿播音”的基本路径和基本要求。如果把播音仅仅理解为“照本宣科”,如果认定为“念别人的稿子没出息”,那么,最好翻阅一下这本书,权且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看一看是否有点发现。
任何创新,都不能逃离继承。不了解前面的论说,就不会进行前沿性、超越性研究,也就不会发现前人立论的正误。播音,要进行有声语言创作,要驾驭具体节目进程,不但需要学理的支撑,还必须有实用的体验和了悟。实践,正是播音的不可或缺的根基。人们上学读课文、发言读讲稿,都要有文字依据,而播音的创作依据就复杂多了,难度也大多了。如何从文字语言中体味大千世界,如何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如何通过广播电视向广大受众传播,使他们“愿意接受”?没有亲身感受,没有深刻体会,往往显得空泛和浅表。有些同志,一直坚持“播音无学”的观点;有些同志,总想加以“解构”,取消其学科独立性,并用其他学科的学术话语解释播音创作;还有的同志一再强调“个性”,忽视了“喉舌”的主功能,忽视了新闻属性及其“党性”的核心作用。我们主张学术上的自由探讨和争鸣,但是,为了提高播音主持的水平,为了加强语言功力,我们不能放弃播音创作理论的研究,不能削弱对大众传播特点的认知力度。这样,才可能会有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创新成果。
理论必须发展,停滞意味着倒退。不过,那些基础性的论说和阐释,总不能变幻不居。当实践再次召唤的时候,有志者一定不负时代的重托,理论的发展和学术的飞跃,就指日可待了。
希望《播音创作基础》的再版,给我们的播音创作实践带来某些新的思考。
作者于北京广播学院
2003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