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重音
每个文本,都是由许多表达独立意思、蕴含一定感情的语句组成的,语句中的词或词组并不处于完全并列、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有的重要些,有的次要些。对那些重要的、主要的词或词组,播音时要着重强调一下,以便突出地、明晰地表达出具体的语言目的和具体的思想感情。我们着重强调的词或词组,就是重音。
在文本里,每一个语句都有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创作主体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在这个语句上总要揭示它的精神实质,因此,任何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研究重音的做法都是有害的。长期以来流传着“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心理(感情)重音”的提法是没有达到区分者本来的期望的,主要是在实践中很少有举一反三的效果,甚至往往使初学者徘徊其间,举棋不定。
把重音问题与词或词组的轻重格式混为一谈,更是不正确的。词或词组的轻重格式是指音节与音节的音强比较,在一般情况下由于约定俗成而具有较大稳定性。重音是以句子为基本单位,因语言环境、语句本质而具有较多流动性的词与词的主次关系,音强只是其一种声音形式。二者的关系很明确,词或词组的轻重格式要以重音为核心,要服从重音、服务重音。重音可以符合轻重格式原型的声音形式出现,也可以改变轻重格式原型的声音形式出现。
重音在语句中、小层次中以及段落中,要显得突出,但着重强调的程度和方式是千差万别的。初学者容易把“重音”看作“加重声音”,如不澄清,重音的显示就会单一、呆板。
我们了解到,重音的问题实际上是词或词组在句子里面的主次关系问题,重音是主要的词或词组,非重音是次要的词或词组。重音也有主要重音、次要重音,非重音部分也有比较主要些、比较次要些的区别。
任何一个句子里都有重音,不过因句子在整个文本中的作用、地位,重音的强调程度、强调方法而有所不同罢了。有时,一个句子里有两个以上的重音,那就要看一看,都是主要重音呢,还是有主要重音和次要重音。有时,同上句和下句比较,这个句子似乎没有重音;这也要看一看,这个句子里词或词组之间主次关系的情况,不要因为这句重音还不如上句或下句非重音声音大、声音高,就认为这句没有重音。应该说,没有重音就没有真切的目的。
重音的符号,我们用在词或词组下面加圆点的方式表示。
重音的位置不当,特别是文本中重点语句的重音不当,会使语意模糊、目的不清,干扰思想感情的脉络,甚至会歪曲原意,造成宣传上的差错、听觉上的误会。重音的位置对不对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事。有的老播音员不标重音符号,有的演员说自己从不考虑重音,或者因为他们造诣高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或者因为他们对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认识不足,以自己较为狭隘的经验代替普遍规律,特别是代替了初学者学习和训练的规律。
事实上,从“牙牙学语未成音”的阶段开始,就在使用重音,如同使用语法一样,不过只是在模仿,并不自觉而已。只有以有声语言作为表达手段的播音员,才能有感而发地明确主次关系,从而确定重音并加以自如表达。不下大力气掌握重音的表达,要想准确、鲜明、生动地播音,恐怕很难达到目的。
有人说,播音之所以呆板、单调,就是因为想重音、标重音。如果说,是指我们在重音方面钻研不够,用得不活,需要提高,并没有错,但如果因此而否定重音的存在,就未免失之偏颇。
一般说来,句子理解了,重音就容易对。练习时,不妨先从内容浮浅、比较口语的文本入手。但是,重音是为受众服务的,创作主体理解了,并不等于播出来就肯定能让受众也理解。不注意这一点,不解决这个问题,光从表达不当便断定理解不对,是不能服人的。
重音的位置,不是绝对的、固定的。不假思索就想套用某种现成的公式去确定重音的位置,根本不符合正确创作道路的要求。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只从语言的形式出发,而应在把握重音与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
确定重音的位置,应该是有规律的,但这规律一非万能公式,二非没有例外。下面我们所列的十类重音,还不能说已经囊括无余,它的优点是从语言链条中加以把握,力求避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孤立、简单、盲目的状态。
第一类:并列性重音
凡并列的段落、语句,使某些词或词组也带上了并列性。为了显示并列关系,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词或词组上确定重音,便是并列性重音。至少有两个重音,一般同样重要。如:
①他理论知识坚实、丰富、系统。
②利用人防工程做地下仓库有四个好处:
一、方便生产。……
二、有利于生活。……
三、节省开支。……
四、安全可靠。……
第二类:对比性重音
在各种对比的情况下,为了达到对比目的、渲染对比气氛、突出对比观点、深化对比感情,在重音上造成对比性是很重要的。对比性重音至少有两个,往往要区分主次,相反相成。如: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这句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语言目的下,可以有不同的重音处理,或以“旧”“新”为主要重音,或以“鬼”“人”为主要重音;或以“鬼”为主要重音,或以“人”为主要重音。但,它们的对比性是确定无疑的。
春节快到了,每年这个时候办喜事的比较多。
这句话,从词语序列上看没有任何对比的意思,也不应有对比性重音存在。可是,有的播音员把重音位置确定在“喜”上,竟出现了对比的意思:办喜事的比较多,办丧事的比较少。
这种情况,是一种“隐含性”对比,搞不好,是很分散受众的注意力的,甚至误解语意。因此,不要以为词语序列上没有对比句,播出来就不会有对比的意思;也不要以为自己主观上没有对比的想法,播出来也不会给人以对比的印象。上一句中,如果重音放在“多”字上,就不会有对比的意思,就符合文本的要求了。
需要强调“隐含性”对比的时候,就要突出这类重音。一般来说,应该首先找到相对比的句子,同时找到相对应的词,然后再决定本句重音的位置,最后还得找到恰当的表现形式。否则,对比性就不会十分准确、贴切。
第三类:呼应性重音
从重音的角度揭示上下文的呼应是一种有力的方法。
问答式呼应较为常见。“他是谁呢?他就是我的老师——大谦。”
线索式呼应一般是相似句在整个文本中几次出现。如《白杨礼赞》中的“我赞美白杨树”。
分合式呼应,有领起重音、分列重音、总括重音的区别。如上文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下文先述“赵州桥……”再述“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上文中的重音是领起重音,下文中的重音并列性重音。
第四类:递进性重音
文本内容的发展,总是层层推进的,递进性重音便可以显示这递进关系。
递进性重音总是向着一个方向突出的,后一个重音要比前一个重音揭示更新更深的含义,展现更新更多的事物。如:
所谓煤炭直接液化,就是在煤炭中加入氢气,经过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使之转化成▲液体燃料和少量气体燃料;液体燃料经过再加工,还可以生产出▲
等产品。
这类句子,由于按过程叙述,新的概念、新的事物陆续出现,很自然形成了递进性重音。在有情节的文本里,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还有一种联珠句式,上句末和下句首的词或词组相同或基本相同,重音的递进性更为明显。如:
①我们要造成民主风气,要改变文艺界的作风,首先要改变干部作风;改变干部作风首先要改变领导干部的作风;改变领导干部的作风首先从我们几个人改起。
②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此外,递进性重音有时落在一些关联词上,像“还”“也”等。一些假设、条件复句也包括在这一类中。
递进性重音具有揭示语言链条的承续性,因此,把重音连接起来可以形成较为醒目的贯穿线。在这个贯穿线中,上文出现过的词语在下文便处于非重音位置。
第五类:转折性重音
转折性重音与递进性重音不同。递进性重音揭示同一方向的进展,转折性重音揭示相反方向的变化。如:
目前,东西伯利亚地区▲有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我国东北、华北和黄河下游地区▲受冷空气影响,近两三天内气温逐渐下降,但降温幅度不大,一般在摄氏二至四度左右。7号以后,可能还有一次冷空气影响这一地区。
这一段,“逐渐下降”是承前递进性重音,“但”转折后,“不大”便是转折性重音。“二至四度”和“还”都是承前递进性重音,不过承前范围有所不同。“二至四度”只承接“不大”,而“还”要承接开头的内容。
转折性重音有时是关乎主旨的重点,有时只是再递进的反衬。不明此理,在有声语言行进中,就容易以“一定之规”应付“千回万转”,缺乏文势。
第六类:强调性重音
词语序列中有些在程度、范围方面加以伸缩的词语,如果作为重音,我们便明显地感到着力强调的色彩,或极言其大,或极言其小,或广到无所不包,或窄到间不容发……只要符合播讲目的,符合文本重点,符合形象需要,符合论证需要,遇到这类词语就应敢于强调。兹举几种:
“极”——“极其热烈”“高兴极了”。
“一点儿……也”——“一点儿声音也没有”。
“什么……也”——“什么事情也没发生”。
“什么……都”——“什么人他都不奉承”。
“任何”——“任何办法都行不通”。
“一切”——“他把一切都贡献出来了”。
“所有”——“他走遍了所有的名山大川”。
“谁”——“这个问题,谁也解决不了”。
时间数量词:“一年”“一个月”“一天”所指短促,“一年”“一个月”“一天”所指漫长。
物资数量词:“八元”“百分之三十”“二十六家工厂”,重音位置一般不变(对比性重音除外),但在强调的程度上可言其少,也可言其多。
还有一种重复性重音,也属于强调性重音的范围。如:
今后,要大力减少会议,可以不开的,坚决不开,可以分散开的,就分散开,可以合并开的,就合并开。
遇到这种重复性重音不要回避,更不要以“重复出现的不能作为重音”这一认识限制自己。其实,这种重复的词正是为了加强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不敢强调是不合原意的。
第七类:比喻性重音
无论新闻、评论、访谈、综艺都可能采取比喻的修辞手法,目的是增强内容的形象性、可感性。如:
①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②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③石拱桥的桥洞呈弧形,像天上的虹。
这类句子是以比喻为主的,我们要抓住比喻部分的核心,抓住比喻意义的重点,不可简单地把全部比喻部分都作为重音,更不能把比喻意义的次要部分作为重音。
比喻性重音要获得具体、形象的感受,切忌生硬突兀。
有些句子虽然用了比喻,不一定以比喻为主,那时便不要一见比喻便作为重音处置。
第八类:拟声性重音
象声词之类,有时对突出事物的声音形象有很大作用。在描摹场景、烘托气氛时,拟声性重音不可缺少。如:
①风,呼呼地刮着。
②轰隆,一声巨响,敌人的碉堡飞上了天。
只要是着重形容声音状况的句子,都会以象声词为拟声性重音。但是,并不是全部象声词都处于重音位置,有不少情况,句子本意和重点不在描摹声音上,那么,即使几个象声词连用,也不是重音,特别是在出现对比、强调等重音时,拟声性重音便退居其后。
拟声性重音也要求感受,但不必惟妙惟肖,甚至变成口技。新闻、评论中尤其不可取。
第九类:肯定性重音
文本中用“是”“有”“不是”“没有”“不”“无”等对事物表达肯定态度时,一般是肯定这些词后面的对象。如果这些对象在上文中已经出现,本句只表达肯定态度,强调判断的确定无疑,这些词便必然地成为肯定性重音。如:
他是河南人。
由本句可推出上句:他是哪里人?如果上句是:他是河南人吗?本句重音便在“是”上,表示肯定。如:
①不能满足于一些∧他已经知道的事,而应告诉他一些∧他还不知道的事情。
②这次地震的震中区有强烈震感,个别房屋倒塌,人员∧无伤亡。(在广播电视稿中,应把“无”字改为“没有”,仍是重音,就好懂多了。)
我们看到,肯定性重音与递进、转折、对比等也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第十类:反义性重音
有的文本,在揭露、批判荒谬论点、错误言行时,在揭示言不由衷的虚假语气时,在表示创作文本不同意、不赞成的态度时,往往借助反义性重音来表达。
反义性重音,文字上貌似正面肯定,实际上恰是表白否定,不论褒贬,要从反面去把握。如:
①狼总是不甘寂寞的。它在吃了羊之后,还要表示自己是“善良”的。
②侵略者挑起了战火,还要念念有词地叫喊“我们在努力追求和平的目标”。
反义性重音的确定,必须抓住最有代表性、最能揭露其错误实质的词,既不可一带而过,也不可字字着力。
以上,我们择要列出了十种重音的性质和位置,它们互有牵连,相互补充。我们的目的不在于为初学者提供现成的公式,而是希望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明确词、词组等的主次关系,以及上下文的内在联系,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
因此,在重音位置确定的同时,就存在着如何表达重音的重要问题。
重音的表达也是多种多样的,诸如:低中见高,弱中加强,快中显慢,虚中转实,连中有停,以及各自的相反情况,都可以突出重音。舍弃语言目的,舍弃语言环境,舍弃语气,孤立地、强制地、干瘪地表达重音,是对重音的戕害,初学者从一开始就要引以为戒。
在重音的表达上,过犹不及,一定要掌握分寸。对重音的过分强调会形成“反义性重音”,因为反义性重音要求重音音节沿调势延长。
重音的表达,必须处理好重音与非重音的关系。重音与非重音各有主次层次,并以达到受众感受为准,既要保证主要重音的突出,又要保证非重音内部主次关系的明晰。
重音的表达,必须纵观全篇,从全篇的高度和深度驾驭它。有一些重音是全篇的“眼睛”,更要注意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