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功底能力

第二节 功底能力

语言功力,诚然要看天赋资质,没有声音口齿条件,缺乏感知感悟基础,那就无法深造,也就失去了从业优势。但是,能力是在功底的基础上强化的,功底会给能力以历史和社会的丰厚养分。对于有声语言的感知感悟,全然可以从一般意义上判别。如语音的改善、语流的顺畅、词语的蕴涵、篇章的风貌等,是否灵敏、充实,是否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在是不能掩饰、不可敷衍的。

语言功力,更强调后天的学习与锤炼。我们把语言功力中的能力部分分解为八种。

一是,宏阔精微的观察力

创作主体必须学会观察,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自我。用整个身心去观察,以新闻工作者的敏感去观察。要努力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发现具有时代特征的现象,发现具有民族精神的蕴藏,发现具有创新思想的细节。还要发现自己的和他人的情感态势和情绪波澜。一切从身边做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捕捉有益、有用的信息,或在第一时间报道,或继续观察,留待日后使用。正如阿·托尔斯泰所说:“在艺术里,一切都取决于具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家的观察力。”有声语言创作,也应如是观。

二是,融会贯通的理解力

播音主持工作者应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通”。他们(播音员、主持人)不一定是个个行业的专家,但应该是“里手”;虽不通晓,但却知晓;当涉及某个行业、专业的内容时,必须加深理解,力求成为理论和实践的“内行”,明白其中要义,不说外行话。对某一行的理解,会旁涉相关行业,积累多了,便可融会贯通。因此,绝不放过任何机会,去探微寻幽。储备了很多的“前理解”,做到了“视阈融合”,在有声语言表达时,就可以“举重若轻”“感同身受”了。其中,对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深层驱动,对有稿播音、无稿播音的杂糅转换,都能够产生根本性的推动力量。

三是,深刻灵动的思辨力

观察和理解之后,还必须进行理性追问,反复推敲,再三斟酌,从而获得思想的升华。无论是框架、观点,还是角度、方法,总揽全局、突破一点、变更视角、改善方式,就会在表达上有新意、有亮点,不落窠臼,不走老路。思辨过程要明晰,在探索中前行;思辨路径要深化,在开掘中精进。那种“浅尝辄止”“急于求成”的做法,只能半途而废,劳而无功。思辨与质疑相伴,产生疑问、提出问题,不断思考、“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能锲而不舍、事半功倍。

四是,意象整合的感受力

感受,是创作主体生命活力的显现。它在理解思辨之后,更在理解思辨之中。边理解、边感受,边思索、边感受。在“有的放矢”的探寻中,激起“有感而发”“有动于衷”的内心波澜。具体感受要切实,整体感受要开阔。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词语序列形成于思维过程,感情运动凝聚于语气语势,避免空洞和飘忽。有没有感受力,是能否进入播音殿堂的关键;感受力强不强,是能否形成个人风格的基石。如何把逻辑感受和形象感受结合起来,共同承担有声语言创作的“赋、比、兴”诗意功能,又是一个长期蕴藉的过程,需要倾力而为。

五是,精妙高超的表现力

有声语言表达的核心是表现力。从用气发声、吐字归音,到内在语、情景再现、对象感,再到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最终显露为播音状态,并进入受众的视听审美阈限。虽然因创作主体的差异,而发生表达形态的变体,却从来都没有“出格”“冒板”“跑调”“内敛”的情形,正是创作规律使然。初学者最忌讳“不学而能”的认识论和“听其自然”的实践观。为了提高表现力,第一步,要“刻意雕琢”,不怕练习时的雕琢痕迹,宁可稍微夸张些,以获得运用技巧的内心动力,获得内心感受的表现途径;第二步,一定要“返璞归真”,熟练掌握,形成习惯,“从心所欲不逾矩”,意念中“技巧”消失,“内容”为王,全神贯注,把表达当作艺术享受。这样,便登堂入室,“天然去雕饰”,“不工者工之极也”,达到运用表现力的“澄明”之境。不过,有声语言的表现力永远是“遗憾”的,任何表达都无法穷尽思想感情的复杂丰富。“大音希声”,正说明了创作主体不可能做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由是,这也成为有志之士毕生追求的美学理想

六是,条分缕析的鉴赏力

表现力与鉴赏力是一对孪生姐妹,水涨船高,互相推动。表现力高,并不等同于鉴赏力强;鉴赏力强,并不等同于表现力高。但是,提高了表现力,会促使鉴赏力增强;增强了鉴赏力,会促使表现力提高。不过,表现力是重点,必须下气力、花功夫加以锤炼。这样,在创作中就可以日益精进。鉴赏力需要对鉴赏对象做深入了解,并具体分析其成败缘由,而鉴赏对象的表现力如何,恰恰是鉴赏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想明白表现力强弱,就需要真正掌握表现力的内涵与外延,光是纸上谈兵,犹如隔靴搔痒,不可能说到点子上,说到关键处。仅从受众的视角看问题,虽然可以明白受众的哪怕是紧迫的需要,却无法揭示创作实践中的甘苦及其可能的提高路径。只有创作主体提高了鉴赏力,才会从中辨别良莠、由表及里,纳入自己的积累之中,化入自己表现力的血脉。

七是,随机应变的调检力

创作主体进入创作过程之后,在话筒前、镜头前,当然要保持并坚持良好的状态。但是,由于语境的变化莫测、思绪的跳跃迁移,往往影响注意力的集中和表现力的落实,这时,急需随时检验和调整创作心理及表达心态。这种检验和调整,并非“心血来潮”,也不能“敷衍了事”,而要认真对待,积极应对。检验和调整的能力,来源于日常训练中的有意注意和心理定势。具有较强语言功力的播音员、主持人,一定能够“察言观色”“见微知著”“敏于应变”“拨乱反正”,时刻把准航向和进程。初学者有时“误入歧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随波逐流、不可自持。只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迷途知返”,便能迅速回归正确道路,那经验非常可贵。

八是,应付裕如的回馈力。

回馈力,是说在创作进行时,既要集中精力传播,又要不断获得对象“反馈”的信息,如眼神、点头、掌声、微笑等,用以激发自己新鲜的创作愿望。不一定是真实的信息,更多的是主体虚拟的自我激发,如“这里最重要”“此处最想听”“希望慢一点”“需要停一会”等。实质上,这是有声语言创作的必备条件,是信息共享的同步要素。除了自言自语、对空喊话等完全自娱自乐的语言,任何话语都是说给人听的,都是由己达人的。每一句话,每一段话,只要说出来,总会得到对方的回应。面对种种回应,话语主体就应该表示“听到了”,就应该给予答复。语言交流,虽然充溢于日常生活之中,但在广播电视传播过程里,往往被忽视,不管是否“听到”,是否“明白”,是否“应答”,是否“回馈”,只是一味地说下去,认为这就完成了传播任务。这是极其错误的。因为无视话语对象的存在,就是对受众、对听者的不尊重,就是忘记了传播的责任。“对象感”中的“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反应”,是最核心的要素。驾驭有声语言进程,就是驾驭语言交流的过程,就是即时获得回馈的过程,哪怕是回馈的感觉。

语言功力的锤炼,这里,还要强调,必须牢记恩格斯的话:“非说不可。”还要记住毛泽东的话:“非下苦功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