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反应律
播音过程,是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不论有稿还是无稿,不论有无文字材料作为依据,不论是否都存储于内部语言之中,创作主体总是在积极地思考中、认真地辨析中。因此,创作主体就必然进入思维过程,就必然无可逃脱地进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筛选、择取的过程中。
思维,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心理过程,具有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这特点的主要标志是不断形成“思想”,经常有语言的伴随:以语言为手段,以语言为媒介,以语言为载体,以语言为归宿。归根结底,思维不过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积极反映过程,是对社会实践的主动梳理路径,是对历史传承的实证追寻轨迹,是对自身积淀的多向思辨认定。思维永远是活跃的、跳动的、行进的、拓展的,而不会是先验的、自发的、静态的、衰减的。这一点,对新闻工作者,对播音员、主持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的“具象”生成,包括逻辑思维的“理性”推衍,包括情感思维的“控纵”外射,甚至灵感思维的“奇特”突显,都同思维方式紧密相连。顺向思维的习惯,逆向思维的应用,发散思维的亮点,聚敛思维的焦点等,无不制约着思维活动的态势。我们经常遇到的形象思维过程,时时有具象隐现,往往会有零星词语对应闪烁,却并没有词语的共时并存,但在形成“思想”时,语言便应运而生。如果教条地把鲜活的具象硬贴上词语标签,甚至以为必须呈现相应词语,就会扼杀创作思维的活力。当然,思维永远不可能完全拒绝语言的参与,永远不可能与语言分道扬镳、“自行其是”,这是初学者、研究者都应该明确的。否则,思维活动便被孤立起来、固化起来,就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正因为如此,当我们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的进程中时,“思维方式”“词语序列”“表达方法”三者便扭结在一起,极其迅捷地相互激励、相互筛选、相互支撑、相互推进,并极其迅捷地交汇组合,形成思想,形成语句,由内而外,形成有声语言表达态势。如果把三者割裂开来,就无法显示它们的内在联系,就无法解析它们的行进状态。至于更为细致的复杂关联,还有具体坐标的阐释,应该在更深的层面加以研究,本书不便赘述。
一句话的说出,一篇稿件的播出,完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根本不应是“无病呻吟”或“自我表现”的产物。因此,我们使用有声语言,就要特别注意播音过程中思维反应的问题。
播送文本(包括现场直播、主持节目)时,正是创作主体的思维十分活跃的时刻,正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十分敏锐的时刻。不论是“文稿”还是“腹稿”,不论是直播还是录音,不论是在现场还是在播音室,不论播出时间是不是紧急,都必须引动和保持敏锐的反应、活跃的思维,这是准确及时、高质量高效率地播出不可违反的规律。
但是,思维反应律更深一层的意思,不仅在于反应的敏锐和思维的活跃,更要表现在思维反应遵循一定规律、实现预想目的的特点上。这才与日常生活谈话中的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相区别。
如果我们在现场直播中、某个节目的主持中,并没有文字稿件作依据,只有一种预想、一个提纲,大部分是或全部都是稍经斟酌便立即说出的话,从限制上看,不像有文字稿件那样严格,比较自由,但从要求上看,却也很不容易。在思维活跃、反应敏锐的程度上,应具有相当的水平,那“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那“见微知著、口若悬河”的能力,要表现在播音全过程中。言差语错、言迟语塞的现象也许能基本上避免,但信口开河、言不及义的现象却往往反映出素质和修养的欠缺,也许显得语言流畅、辞藻丰富,可是,重点不突出、分寸不恰当、该说的没有说、该深说的一带而过,恐怕是一种思维混乱、反应迟钝的表现吧?在学习“即兴表达”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在“新闻性”上下功夫,文艺性、体育性的现场直播,也要从新闻工作者、记者的角度出发,而不要去追求导演、裁判的身份。
如果我们在各类节目的播音中,是以文字稿件为依据的,我们仍然要遵从思维反应律。当我们拿到文字稿件以后,心理往往感到踏实,好像不如没有稿件的播出那样紧张。有了稿件是不是就意味着“胸有成竹”了呢?要是把播音作为创作,就不能这样说了。有了文字稿件作依据,更应该注意思维的活跃、反应的敏锐。
首先,文字稿件是文字符号组合而成的,而文字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大部分。不辨认字形,无从了解字音、字义,文字作为符号的作用立即消失。光知道字形,不知道念什么音,不知道它的声、韵、调,就无法将它转化为声音,文字只起了一个视觉器官刺激物的作用,这种刺激便无法延续和深化。更重要的是字义。文字代表的符号反映着、代表着客观事物,字形、字音不过是外壳。不了解字义,不理解此时此处字的思想意义、感情色彩,不理解这个字同上下文的关系,不理解这个字的特殊位置、特殊作用,怎么能在转化为声音时赋予它一定的思想感情的内涵呢?
文字稿件对播音员来说,就是一连串的字形、字音、字义的错综复杂的刺激,这要求创作主体作出一系列的、迅速而顺畅的反应。因此又比单个字的反应艰巨、高深得多。
在这里,我们极简单、粗略地解释一下思维反应律所要求的过程。例: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
(1)看字要快,连成词或词组。
(2)想含义要由浅入深,由分至合。
(3)想到再说,一句话便清晰流畅了。
(4)看到再想,边想边产生形之于声的要求,然后播出。看在前,播在后,看得快,播得慢。如果后边还有文字,有时竟是:播本句尚未全部结束,眼睛又在扫视下句了。这样又把本句与下句联系起来了。
(5)看到“一点风”,就会预感到“也”字的出现,而不会出现“又”“再”“很”等字眼儿。
思维反应律,符合人们在高级神经活动支配下看书的一般心理过程,播音员看稿时明显地包含着看是为了出声表达的需要。
但是,上面例子中“心想”一说,并不完全,也不深刻,心想还有更复杂的情况,如主次关系、色彩、分寸、技巧运用等。
从思维反应律上,我们就可以初步感觉到播音创作必须遵循宣传规律展开思想感情的运动等这最基本的原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