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具体感受

播音员备稿和播音,面前是一篇一篇白纸黑字的稿件,或者是一串串词语序列连续地在脑海里涌现。“词语”是播音员的直接刺激物。但是,词语作为语言符号,作用于播音员的,主要是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所蕴含的实际意义。它不同于人们直接看到某个对象、某种事物。这正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一个质的特点,是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
语言符号,包括字形、字音、字义,连缀成词、词组、语句、篇章。根据语言符号,透过音形捕捉字义。弄懂这个字、这句话的意思,不能不属于理解的范围。含意不清的语言容易造成歧义,这是常见的现象,训诂学由是而显得必要,也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播音学不是训诂学,它不容许停留在辨字析义上。因此,理解字句不过是不可缺少而又极为浅近的一步。有很深修养的播音员对此简直可以略而不提。
事实上,随着这浅近的一步,长期经验造成的字形或字音同字义的紧密关系,就使我们产生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某种感受。
对播音员来说,感受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的意思。感之于外,不是只感受到文字或语言的存在,而是透过语言的符号感觉到这符号所代表的那具体的客观事物的存在,当然包括世间的一切事物。正因为语言的符号打开了现实的大门,播音员才可以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从而受之于心。受之于心,就是指客观事物对播音员间接刺激所产生的内心反应。
感受,是播音员因语言符号达于客观事物从而接受其刺激产生内心反应的过程。它是语言符号的生成物。但是,这不是必然的。如果播音员舍弃了第二信号系统与第一信号系统的联系,仅仅停留在字句的理解上,既不达于客观事物的现实存在,更不接受其刺激,毫无内心反应,那么,感受便会被抑制,字句的含义便会概念化。
由此可见,感受是播音员主观能动性的产生,不是任何播音员、任何时候都可以生成的。这主观能动性有经验的积累因素,也有先天的某种素质因素。那种把具体感受看作“见字生情”的同志恐怕应该打消这个顾虑。
感受,从文本中来,并要溶化到声音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不渝,因此,理解的深化,感情的积聚,也同样是反复推进的。忽略了这一点,往往使人惑于一时,迷于一点,不能取得佳境。
所谓惑于一时,或是满足于初步感受,并因其珍贵而徘徊徜徉,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或以第一次感受为标准,看不到更高的要求,总想再次捕捉,一旦失去,追悔莫及。我们说,初步产生的感受,是可贵的,因为它使我们脱离了冷漠状态;但它还应更深刻些,更丰富些,以便向高深性前进。这样,才会巩固它,才会深化它,而不会浅尝辄止。
所谓迷于一点,犹如坐井观天,囿于一词一语、一景一物,打不开局面。对播音员来说,这是会因小失大的。如果感受到的那一点是稿件的重点的话,也要扩展开去;如果那一点是无足轻重的话,就要借以发挥,引向重点。这样,才会有利于表达。
这里,我们要较为详细地讨论感受的范围和作用,所以我们把感受分为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