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狭义备稿
在进行播音主持的有声语言(包括副语言)创作之始,就要不可避免地面对具体的创作依据。这时,狭义的准备便成为极其重要的了。这当然是在广义的准备基础上,进入具体的创作准备。
我们可能面对着“有稿”和“无稿”两种情况。
有稿,即有文字稿件。有稿播音,是播音员依照文字稿件,进行有声语言的创作:或宣读文件,或播报新闻,或发表评论,或读报念信,或配音,或解说……这都要求尊重原稿,没有差错,语流顺畅,有声有色。不能念字发音,不能见字生情。需要看懂内容,吃透精神,达到“视阈融合”,真正“把文字稿件变成自己要说的话”。这样,才可能避免呆板生涩、平淡苍白。所谓“锦上添花”,就是把达到播出水平的文字稿件,看作一块“锦绣”,有声语言的创作,又在它的上面增加了鲜艳的花朵,使其色彩斑斓、花团锦簇。即使这锦绣并不精美,但有了鲜花的光彩夺目,便更加绚丽,这就能“为之增色”。如果锦绣相当精美,增添的花朵并不靓丽,那便是“为之减色”,甚至黯然失色,有声语言创作的劳动就会付诸东流了!为了提高创作质量,必须加强狭义准备的力度,扎扎实实,精益求精,争取打造创作的“典范”。当下,对于“有稿播音”存在不少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和说法。克服它们,扫除认识上、思想上的障碍,实在是当务之急。凡是轻视、蔑视有稿播音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没有播音经历,不懂得播音为何物,更不了解播音的甘苦。其实,只要他们亲身去实践一下,马上就会露马脚——或者念不成句,或者毫无感情。有的人也能播音,但是缺乏深入钻研,几乎没有收获的喜悦,更没有尝过美感的享受,说什么“播音没文化”“播音没出息”的话,也就不奇怪了。播音创作的认识论,同样如此:“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
无稿,即没有文字稿件。无稿播音,就是在没有文字稿件作依据的情况下,进行的有声语言创作。如:确定了话题,仅有简单提纲,只有一些零散材料,临时需要即兴组织一段话……这都要求尽量做到“打好腹稿”“形成要点”“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以便在创作中“出口成章”。由于头脑中已经储备了相应的话语,并且可以组织好话语序列,所以,当出口时,就能够“有章可循”“有话可说”了。这里,内部语言特别重要,内部语言的思维活跃程度、逻辑严谨程度、词语精确程度、感情丰富程度、状态积极程度,都取决于创作主体的广义准备。经常发生的用词不当、语意不清、感情冷漠、思路阻塞,大都是学习和积累的不足、实践和体验的缺乏造成的。真正精彩的无稿播音,记录下来就是一篇绝妙的文章。虽然,可能会出现重复、啰唆、口头语、半截话等现象,要求也不应过于苛刻。只要整体上不出明显的口误和差错,基本上就可以称之为创作了。有些人认为,无稿播音才是“主持”,那倒不一定。不过他们坚持认为只有无稿才见水平,这个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因此而贬低有稿播音。无稿播音,也不像某些人说的,可以随心所欲、胡聊乱侃。如果是“言不及义”“无病呻吟”“肆无忌惮”“出口不逊”,那就远离了有声语言创作的原则和宗旨,根本不能进入大众传播,应该在淘汰、摒弃之列。至于鼓吹张扬个性、大搞自我表演,那就更是应该坚决纠正和极力反对的了。初学者,还是要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扎实进取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