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状态自如
要做到状态自如,给自己的心理暗示就是:“我就是我。”不要放松自我的主体意识,不模仿他人,不扭曲自身;又不放纵自我的个性张扬,不粉饰自己,不轻视受众。时刻坚守:实事求是、正义在胸,无所畏惧、绝不退缩;热情服务、真诚表达,兴味盎然、乐此不疲。
创作主体准备好创作文本,不是到教室里讲课,也不是到舞台上演出,而是到话筒前播音。在话筒前,我们怎样工作呢?怎.样才能有一个正确的播音状态呢?这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可以说,话筒前的播音状态好不好,是播音成败攸关的问题。所谓成败攸关,当然不是否认备稿的重要。如果你对文本里的字句还不懂,对创作文本的内容非常陌生,对创作文本的形式捉摸不定,诸如此类,是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播音的。即使在话筒前播音状态较好,也无济于事。但是,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人对创作文本准备得还好,在理解、感受和表达技巧上都花了很大气力,一到话筒前,却脑子空空,只有照字读音的被动状态,没有传情达意的主动状态,只能应付,不能创造。这样,播完以后自己都会感到十分遗憾,仿佛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同样的道理,理解、感受文本的准备工作做不好,我们也不容易获得良好的播音状态。准备工作做得较好,有利于播音状态,这种说法正确,但不全面,在实践中,相反的情况并不少见。这里的问题是:话筒前的播音状态怎样成为一个独立的重要问题?话筒前良好的播音状态怎样获得?我们从一般情况下的共性问题的角度对这个问题给以说明。
话筒前是创作主体的阵地。努力获得良好的状态,是创作主体的一项基本功。但是,话筒前的状态涉及很多问题,如话筒前工作的原则、要求和方法;每个创作主体的政治觉悟、业务思想、业务水平;工作环境和条件;具体的主客观矛盾;等等。有的要靠党的领导、同志们的帮助,有的要靠刻苦的钻研、勤奋的实践,有的需要积极进取,有的需要潜心揣摩。这些,都不能忽视。
我们要着重说明的,是继备好稿之后,到话筒前如何播好。其他问题不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不便赘述。但是,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话筒前播出的每个文本、每一句话,都是创作主体整个生命的综合体现,是具体创作主体这个“人”的声音、气质、经验、学识、情操、素养等的综合显露。“播如其人”,就像作家的写作“文如其人”一样,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就告诉我们,广义备稿,加强创作主体的思想业务修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话筒前状态如何,不是某一个定理或逆定理就能决定的,任何简单、笼统的说法都会出现纰漏。如,只要思想好,话筒前状态就好;或者,只要技巧好,话筒前状态就好。反过来说,话筒前状态不好,就是思想问题;或者,就是技巧问题。这类说法,难道是可取的吗?我们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从创作准备一开始,就创作主体来说,就进入了创作状态。一种萌发、跃动的创作冲动,逐渐加强、丰满,继续到坐在话筒前,延伸到结束播音之后。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是创作主体对具体文本的把握和驾驭。
具体地说,到话筒前播音,应是进入创作状态、实现创作理想、达到创作目的的真正创作过程,不能认为是播音的扫尾阶段、完成阶段。因此,创作主体的心理、生理状态都是最积极、最充沛、最丰满、最灵动的。它最基本的要求是:全力以赴抓目的,精神集中播内容。在话筒前,老播音员能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而作为初学者却不应“六神无主,无所适从”。我们下面谈到的东西,就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考虑的问题,初学者可“顺藤摸瓜”,化为自己的状态,在话筒前体现出来。这些问题,不是一种模式,不是为了使初学者“削足适履”,而仅仅是提供某些线索,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文本是创作的依据,宣传的目的是把文本化为有声语言的贯穿线。目的越明确,贯穿线越鲜明,便越有利于话筒前的创作。这样我们通读文本的具体内容,从容、主动地显露出文本的宣传目的。
一是,全局在胸,信心百倍,激发创作热情
我们的播音,是整个事业的“齿轮和螺丝钉”,是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播音宣传的“门面”,它既可以使文本增色,取得显著的社会效果,又可以使文本减色,降低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创作主体在话筒前既不是以个人的身份,也不是以文本作者的身份播音,而是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向受众传播党和人民的声音。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成就、每一个进步、每一个典型、每一个曲折,都是时代脉搏的跳动、历史风貌的展现。这样,全局和局部、整体和个人,就统一在话筒前的具体创作中了。这时的创作主体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个人,他(她)似乎已融入了历史的画卷中、时代的潮流中。
这时的创作主体,除了去完成具体的播音工作之外,已经没有任何其他的负担。为了完成播音的创作,一种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促使他(她)集中力量于创作对象,那些复杂、纷繁的思路和意念似乎都净化了。
创作热情并不仅仅是由对某一篇具体文本的兴趣激发起来的,它是创作者对创作对象的认识、评价和审美感受的长期积淀逐渐聚集起来、增强起来的,但它一直处于日常的潜伏状态,一旦有具体对象的招引、有具体条件的支持,便如点燃导火索之后那样,预示着不可遏制的爆发。
当创作主体坐到话筒前时,如果还处于日常的一般平静状态,那就说明,还没有点燃那导火索,还需要采取某种办法,把备稿时的具体感受重新唤醒。否则,根本谈不上创作的开端。
二是,想到背景,面对受众,唤起播讲愿望
这虽然是备稿时解决了的问题,但是,如果感受的闸门已经关闭,想象的翅膀已经收拢,我们就不能认为备稿时的一切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而采取等待态度。这时,只能连通备稿时贮存在记忆中的相关路径,引动记忆中的心理变化,把自己置身于文本展现的天地之中:这样的文本,这样的内容,这样的背景,这样的受众,使我们感受到生动的现实、沸腾的生活,心中觉得充实,并且受到鼓舞。因而,更感到“为什么播出这个文本”的具体需要,油然而生的播讲愿望又开始催动着创作的进行了,比备稿时显得更真切,确实觉察到创作已“迫在眉睫”了。就像站在网侧的排球运动员,对方已经摆好阵势,裁判员已把口哨放在唇边,就等哨声一响,立即迎战了。这个过程,非常短暂,但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感情马上处于运动状态。
三是,播好开头,进入内容,精神高度集中
如果有时间,可以先试播开头几句,把握基调,把握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把握语气和节奏,并适当调节一下气息和声音。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播好开头是播好整个文本的基础,一定不要贸然正式开始播音,更不要寄希望于“播下去,自然便会进入内容”。
从呼台号、报题目、播开头,就要全神贯注到文本中去。那种“眼睛看字嘴里念,不知播啥心里乱”的状态,只能导致播音的失败。
所谓“全神贯注到文本中去”,就是把文本的内容、语句作为注意的中心,就是进入文本。要注意,进入不是陷入。陷入,是“无我之境”,创作主体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甚至忘记了此情此景之后的转换。而进入,是“有我之境”,创作主体时时意识到自己是文本的驾驭者,在创作时、在转移注意中心时,自觉地,对在自己注意的边缘里发生的事,有时也相当清楚,只是不让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干扰自己注意的中心。
事实上,跑神儿、走思的情况是常见的。有经验的创作主体总是用自己的意志杜绝它、排除它,使它一到注意的边缘就被赶走。而当播错的时候,也许正值兴味极浓的时候,也能马上发现,改错之后,又会顺畅地进入下面的内容,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所谓进入文本内容,有程度深浅之别。急稿直播时,一般只抓轮廓,求得大体贴切,很少有可能过细地处理。那些有充分备稿时间的文本,我们在播出时便更胸有成竹,处理得可能很精细。但,进入不是陷入,也不是不入,这个界限是明显的。
四是,播内容,想到再说,不抢先,不拖后
文本的内容是一句一句说下去的,文本叙述或论述到哪里,我们的思想感情就要处于哪里的具体运动状态。还没有播到那个内容,就已经产生了那种内容所要求的具体状态,就是抢先;已经播到这个内容,我们的思想感情运动的具体状态还停滞在前面内容所要求的具体状态上,没有随着内容的推进而转换状态,就是拖后。
在话筒前播音时,不抢先,不拖后,是很重要的。这样做,可以使目的贯穿线不中断,使我们的思想感情紧扣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而运动,使我们的精神一直集中在文本的内容上。
下面,我们试用一句话,看看话筒前播音时具体的状态。
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的温暖。
这个例句,分上下两个分句,自然界是深秋,生理上感觉寒冷;社会主义祖国是美好的,周总理处处关心人民,心理上感受到春天的温暖。这里,寒冷与温暖是对比映衬的,不应混淆。播“寒冷”时,不能感觉温暖;播“温暖”时,不能还存有“寒冷”。这种不抢先、不拖后的播音状态才会贴切地表达文本内容。初学者,要在实践中反复体会,久而久之,便可以养成习惯。
五是,说感受,感情起伏,不懈怠,不断线
文本的每一部分、每一层次、每个段落、每个句子,我们都要把词语系列化为自己的具体感受,化为具体的态度和感情。态度的变化、感情的起伏,波澜万状,不断前进,充满着目的贯穿线。任何一处,都不能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自己的态度和感情。凡是没有感受的地方,感情也就会降到零度,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也就停滞、中断了。上一句缺乏具体感受,感情到了零度,下一句再重新引发感情,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就得从零开始,必然十分困难,我们必须防止思想感情的静止、停滞和冷漠。
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是时起时伏的,不应该是时有时无的。在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向高昂、强烈的色彩发展时,我们容易体会到,容易觉察出来,确实感觉得到“运动状态”;而向较为平静的色彩发展时,我们便容易懈怠,容易冷下来,似乎把握不住怎样“运动”。在另起一个意思的地方,在比较次要的地方,在较为松弛、平静的地方,尤其要抓紧贯穿线,不可使一环脱落。从表达上看,必须力求恰到好处,不瘟不火,不僵不泛。
对象感、情景再现、内在语,在备稿时是想得多、想得深的,已经给我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在话筒前,它们便会随着文本内容的发展,语气的不断变化而涌现出来,发挥作用。但是,它们的出现不会是孤立的,并不是说,我们播每一句话,具体对象都一定要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一幕幕活动的场景都一定清晰地在脑海里展现,内在语的每个字都清晰地在我们心里闪现。不是的,在播音过程中不会如此,也不必如此。关键是这些内在因素所形成的感受。这些感受总是综合的、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与文本中具体内容、语句血肉相连地融合在一起的。这里,我们可以称之为“综合意念”,在备稿的基础上逐渐呈现,在播音过程中自然流露。不从感受里去开掘、引发,只从词语上去苦思冥想,反而会“有意召之不来”;一旦形成综合意念,有时会“无意为之遽至”,特别是灵感出现,甚至可以左右逢源。忽视了这一点,在话筒前一味追求具体对象、具体画面、具体内在语的字句的清晰表象,只能造成干扰,必然事与愿违,事倍功半。
六是,有弹性,筋肉松弛,声音气息自如
在播音目的的鼓舞下,全神贯注到文本的内容里面,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就会松弛——当然不是懈怠。这不但有利于头脑清醒、感情丰富,也有利于声音气息的运用自如。松肩、松胸、松腿、长吁一口气等,往往是克服僵持、紧张的一个应变办法。
创作主体到话筒前播音,只能凭借自己的声音,但是,千万不要忽略“喜形于色”之类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应该符合文本内容,符合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适当的面部表情和简洁的少许手势,虽然不是为了表演,但会化入声音之中,有利于表达文本语句的感情色彩和感情分量,特别是有利于电视播音员“出图像”的需要:“形神兼备”。
应该学会话筒前状态的调节。在播音过程中,在思想感情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有时,忽然感到声音紧了、压了,或者气息浅了、憋了……不要无所措手足,更不要硬着头皮顶下去,而要适当调节。我们所说的调节,是紧密结合内容的变化,主动积极、适时迅速地调节,这种调节在播音中是完全允许的。当然,初学者要警惕把这种调节看作抛开文本内容的、主观随意的搅扰。积极有效的调节,是有利于提高播音质量的,受众是听不出来的。在这方面,要达到熟练,绝非一日之功。基本功的根底愈深厚,在话筒前声音气息的运用就愈自如。电视播音员更不可忽略这一点。
话筒前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必须通过声音气息有弹性的变化才能表达出来。气托声,声传情,放得开,收得拢,既有控制性又有自如性,这就是有弹性的表现。弹性的幅度和力度,以基本功为基础,以话筒前的良好状态为条件。到话筒前播音,应该如鱼得水,有一种幸福感,好像是一种享受,而不应该显得捉襟见肘,忐忑不安。
以上六点是初学者要努力掌握的,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克服话筒前容易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