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播音创作基础》一书,从1985年10月以《播音基础》为名正式出版以来,已经26年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播音理论研究逐步提升,播音主持队伍日益壮大,播音主持教学不断创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课题、新思路层出不穷,人们的认识也在深化。这些,都为本书的重印、再版和修订提供了宽阔而坚实的论据和可贵的借鉴。

《播音创作基础》应该是《中国播音学》的核心理论,应该是播音主持教学的核心教材。她的理论架构和教材体系,同《播音发声学》《播音主持业务》的作用一样,是本学科不可或缺的专业支柱。播音史、播音业务及所有创作系统,都植根于这个基础。它不能包括那些专业门类的理论和专业门类的实务,并解决各类节目的具体创作问题,却是它们不可或缺、不可脱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播音创作基础》是专业主干课程,作为北京市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不能不力求更加务实、力求更加完善;而作为教材,又亟待不断充实、丰富、提高、创新。这次修订,就是基于这样的愿望。

《播音创作基础》属于原创性教材。她吸收了前人的经验和零散的论述,融合了大家的智慧,参照了域外的资料,汲取了相关学科的前沿成果,建构了合目的、合规律的独特理论体系,彰显了中国国家通用语言特色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其中,既有各民族有声语言的共性,又有汉民族共同语的个性;既有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特征,又有社会普遍使用语言的精髓。它的涵盖性、包容性、主体性、审美性集中体现在“有声语言创作”这个核心概念里;它的独立性、实用性、普适性、恒久性凸显在“把内部语言外化为有声语言,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这种驾驭有声语言的能力里。实质上,这种能力是要实现语言主体的话语权的高效、高质、高雅、高深,达到大众传播和人际交流的“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美国、日本、德国等也有相近的阐述和论著,其中“殊途同归”的部分使我们感到十分亲切。结构各异,功能大同;文化多元,意象相通。莫道“西出阳关无故人”,只说“天下谁人不识君”。正如王蒙在“文津讲坛”上以《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为题的讲座中概括的:“语言具有九大功能:一、表达与交流功能。二、历史记忆功能。三、承载文化功能。四、发展、构建与伸延功能。语言出现后会生长、延伸、自我检验与调整。五、审美功能。语言在音乐艺术文学艺术的审美活动中起到一种解说和表达的作用。六、政治功能。语言可以起到激发动员、折中与妥协、遁解等作用。七、心理调节功能。说话、思考、写作等语言活动能纾解、抚慰人的紧张心理。八、哲学与神学功能。语言表达可以达到人的感觉达不到的程度,对人的理念、信仰的形成有很大作用。九、游戏功能。”这个解释相当精辟,值得我们这些从事有声语言创作的人学习、研究,更值得我们深入体味、广泛宣传!在这个问题上进行启蒙,的确是当前十分繁重而艰巨的任务。那些轻视语言功能的人,需要从最低的逻辑起点上,进行最基础的“认知”启蒙、“表达”启蒙!

实践呼唤着学术的百花齐放,理论需要不同路径的探索。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视野梳理出了这一体系。其中必然存在着疏漏和错讹,希望得到指正;肯定还有另外的体系,可能正在酝酿,可能即将问世,我们期待着。

此次修订,不但补充了新的内容,而且增加了新的材料。那不过仍然是当下的一些思考所得,还带着时代的局限和才能的制约。以后,还会进行修订,那时,又会有更新的东西。

为了保持原创的基本面貌,原有的观点和论述没有大的改变。只是在体例上做了重点调整,主要是在“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合一与糅杂、同构与转换上,进行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梳理和阐述。我想,这是实践上不争的事实,也是理论上探求的路径。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其中合目的、合规律的轨迹都是可以揭示、可以理解的。至于课程的安排,不一定完全依照本书的体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教师和课时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以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是高等院校的共同任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应该进行精英教育,要选拔、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关键是师资的德才兼备、恪尽职守。其中,“课时效率”极为重要。循序渐进,争分夺秒,强化理论和深化实践,都必须从抓紧每一个课时做起。讲一课,毫无冗赘,就有一课的收益,练一次,积铢累寸,就有一次的成果。“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对于学生,尤其如此,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要“质疑、思辨、追问”,形成良性循环。而教与学的根基,就在于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搞纯学术是不对的,轻视理论也会陷入迷茫,不知所终。越是年轻的学科,越要刨根问底,越要探索新情况、新问题,这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

作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本书只是解决学科的规律性、原则性问题。至于相关的、更高层次的、更带有前沿性的问题,不在本书的范围之内,需要撰写另类专著。但是,可以预期,这些内容必当成为本学科的有力支撑,使得学科本体更加充实、完善。

期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丰收!

中国传媒大学 张颂

2011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