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正确道路
老一辈播音艺术家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宝贵财富。如何认识和把握正确的创作道路,他们也存储了精心思考的见解和长期探寻的架构。我们后来者,经过集思广益,基本上厘清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播音主持艺术的正确创作道路。
这正确的创作道路,可以表述为:
站在无产阶级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以新闻工作者特有的敏感,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准确及时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深入理解—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的过程,以积极自如的话筒前、镜头前状态,进行有声语言的创作,达到恰切的思想感情与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统一,达到体裁风格与声音形式的统一,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语言文化的精神实质,展现时代风貌,充满人文关怀,发挥广播电视教育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感召力。
每一个国家的每一个媒体,都必然体现国家意志,都力求实现统治阶级的大政方针,毫无例外。我们的国体和政体,决定了各级媒体的政治方向和宣传策略。我们既然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就只能站在无产阶级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别无选择,立场决定态度,我们必须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动摇,不能迟疑,要堂堂正正、理直气壮。
广播电视反映的是世界的风云变化、社会的前进步伐,应该“紧扣时代的脉搏”,“击中时代的弦”。其选择信息、报道现场、节目宗旨、传播内容的价值取向,必须符合正确的舆论导向、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我们所说的正确创作道路,是通过播音的特殊性来阐明世界观和语言表达的关系这个核心的。一切问题都紧紧围绕着这个核心,被它制约,受它左右,由它生成,用它贯穿。
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同播音员的世界观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成为党性与个性的化合体。播音员必须具有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站在党性的高度,必须有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它们不是播音创作中的强加物、外贴物。它们应该渗透到播音员内在的思想感情之中,溶化到播音员播音创作的独特感受之中,甚至成为播音员的“本能”,在播音中流露出来。忽视自己世界观中的非无产阶级成分,侈谈正确的创作道路,那干扰和歧念,总要顽强地跑来作乱的。因此,改造世界观,是播音员带有根本性和战略性的任务。
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同播音员的独特人生阅历、思想感情、性格气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语言功力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那不可变因素的扬长避短,那可变因素的厚积薄发,都使“播如其人”得到生动的显露。只在有声语言上下功夫,忽略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即使偶然进入正确的创作道路,也是行之不远就要夭折的。
随着语言功力的日益深厚,播音员的个性特征也日益鲜明,这时,诸种基础因素的局限性也就明朗起来。这种局限性,往往使播音员所坚持的正确创作道路变得狭窄,潜伏着停滞的危险。这正如建造宝塔的工程,塔基的大小、深浅、虚实,同宝塔的高度、容量、坚固程度,是成正比的。高耸入云的宝塔,必须矗立在稳固的塔基上,建在沙滩上的楼阁,无论多么富丽堂皇,也不可能经冬历夏。
何况,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停滞意味着倒退,守旧意味着转向。
当然,语言功力对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不但是发生社会效果的运载工具,而且是检验创作道路、总结创作道路的客观物质的可感依据。任何对语言功力的轻视都要受到它毫不容情的报复。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满足、回避、畏惧甚至厌恶,已经使我们一再反复着重强调的“感情”濒临空灵、缥缈、模糊甚至虚无的边缘了。再沿此前进一步,“万物皆备于吾心”的结论便可横行无忌。现在,我们不应重蹈覆辙,而应该勇敢地揭示语言功力对正确创作道路的形成、坚持、发展、升华的重要作用,为播音质量的迅速提高开辟更宽广的道路。
齐越同志1963年12月27日在上海台播音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明确指出:播音创作要“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出发”。但这个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抽掉了“形式”,致使“从内容出发”成了我们长期以来代代相传的原则。似乎是一把万能的钥匙,可以打开一切稿件的表达的大门。现在,我们必须重新估量这个原则的内涵、作用和价值。我们不会否定它,因为它不能不是一个原则。但是,我们认为不够严密,不够科学。需要注意的是,“内容”只包括叙述、描写、报道、论证、介绍、欣赏的客观事理,它不包括采取的形式,即体裁。为什么有的播音员播消息像播通讯,播通讯像播小说呢?他也认为自己是“从内容出发”了呀?恐怕对体裁的忽视不能不是一个原因吧!不重视体裁,以不变应万变,难道不会使创作道路鱼龙混杂吗?把消息播得像通讯,不是往往被指责为创作道路不正确吗?这个简单的事实也可以使我们清醒起来,“从内容出发”是不够全面的。
当初之所以这样表述,完全是有意与“从形式出发”相对立,在反对“从形式出发”的时候,连其中的合理因素也一起抛弃了。我们并不否认“从形式出发”的危害性,但我们也不应否认形式的认识价值。
此外,还有一个理解和感受的关系问题。“理解”指的是弄懂稿件的含义,“感受”指的是体味稿件的情理,二者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但是,从播音创作的实际和特点去考察,对稿件情理的感受总是在后,而这一前一后并不截然分开、截然隔断,主张“从感受入手”的同志,也必然是在理解之中的感受,不可能先感受,然后再理解。
我们说“深入理解—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的过程,而不把“具体感受”放在前面,就是这个原因,但是,不能把它简单地、表面地看作四个阶段,特别是前二者,更要融为一体,可以解析为“边理解,边感受”。但这种解释必须给以正确的说明,即一要在理解基础上感受,二要在感受中继续加深理解,三要多次反复进行,不能“一次完成”。
到此,我们关于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可以得到较为明晰的印象了。
不过,所谓“正确的创作道路”谈何容易?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必然要时刻同不正确的倾向作斗争。不重视深入地分析理解稿件,单纯追求语言技巧的倾向;专注于分析理解,却忽视饱满的无产阶级感情的积聚和引发的倾向;漠视语言技巧的倾向;无视播音特点的倾向等,都会妨碍我们对正确的创作道路的掌握和坚持。
值得着重解决的是那种连续性、多发性的倾向,它不但是某一篇稿件的播音创作问题,更严重地影响着今后的创作,致使创作道路发生偏差,造成永久性的,甚至是习惯性的症状。克服这类倾向是相当困难的,虽然不能说是不治之症。
值得密切注意的是一些个别性、偶发性的问题,它往往是不良倾向的先声。对坚持正确创作道路的生疏或自满,常常让播音员不以为然地放过那些“细枝末节”,看不到它们的危险性。一旦量的积累达到质的突变,他们才大吃一惊。亡羊补牢虽然未为晚也,终不如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是播音创作的核心,不可须臾疏忽。只有不断地从思想认识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真加以解决,才会有坚实的进步,才会有长足的发展。初学者掌握正确的创作道路,尤其要刻苦钻研,反复实践。那种“找窍门”“走捷径”的想法是有害的,“一蹴而就”“一步登天”完全是虚妄的空想。我们要准备走漫长、曲折的路,要虚怀若谷、壮志凌云,要脚踏实地、只争朝夕地前进。
知识梳理
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道路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主动被动,都面临着创作道路的筛选和抉择。
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可以表述为:站在无产阶级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以新闻工作者特有的敏感,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准确及时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深入理解—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的过程,以积极自如的话筒前、镜头前状态,进行有声语言的创作,达到恰切的思想感情与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统一,达到体裁风格与声音形式的统一,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语言文化的精神实质,展现时代风貌,充满人文关怀,发挥广播电视教育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感召力。
思考题:
试说明正确创作道路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