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排除干扰

第二节 排除干扰

初学者在话筒前容易出现的问题,会对自身造成干扰。初学者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是,太紧张

在话筒前过分紧张,失去了自如性,束缚了创造性,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不可一概归咎于“话筒前不习惯”,而应寻本求源,以便对症下药,努力克服。

在话筒前过分紧张,完全可以解决。不过,用“别紧张”来自我安慰,是消极的、无济于事的。我们必须努力抓住播音目的,积极引导自己的思想感情全部集中到文本内容上去,这是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相辅相成的心理过程。任何紧急的情况、不利的因素,都不应成为创作主体紧张的理由,这是职业和职责的要求。强调客观原因,原谅自己太紧张的状态,恰是对主观因素的漠视,甚至放纵,不利于吸取教训。

二是,想技巧

播音时,一味考虑声音大小、气息深浅,这里是停顿,那里是重音,这儿要快点,那儿要慢点,等等,似乎没有离开文本,似乎不是跑神儿,但实际上并不曾有动于衷地进入内容,而是在想技巧。越这样想,越失去自如,思想感情也就越失去了运动状态。

备稿时画的符号、进行的技巧设计,只是播音时的辅助手段,是拐棍,只起提醒作用。它们一般只在注意的边缘,而不能占据注意的中心。偶尔进入注意的中心,也一定要迅速退出。技巧一旦占据注意中心,又不迅速退出,文本内容的依据作用便会消失,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便会涣散,只剩下一点轻浮的表现欲望了。话筒前无动于衷或感情不真实,思路不清或常常中断,即使有声语言与设计相同,与符号吻合,那也是味同嚼蜡,毫无魅力。而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与文本内容一致,即或打破了原来的设计,也会较好地传情达意,甚至可能比原来的设想更好,可能还会有新的创造,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的人不画符号,有的人很少画符号,也有的人句句画符号,这都是可以的,特别是较急的文本,画一些提示性的符号,可以避免差错,可以更好地为表达服务,有利于我们在话筒前心中有数。但是,一切技巧性的东西,都包含着“熟能生巧”的因素,要排斥生涩的拼凑。技巧必须为我所用,我们不能当技巧的奴隶。为我所用的技巧必然是夜有所思,日有所悟,招之即来,来则能用的。运用技巧时,如驾轻车就熟路,少有障碍。在话筒前一味想技巧,恰恰说明正被技巧驱使;如果不想技巧,技巧就会跑掉。实践证明,技巧是在话筒前想不来的,应该在平时苦钻苦练。

三是,改缺点

我们理解文本、表达感情,我们运用声音气息,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在播音中总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有的缺点自己了解,有的缺点是在试播时或上次播音后才被别人指出来的。对于这些缺点,我们迫切希望能迅速改正,这是可以理解的,是对的。但什么时候改,怎样改,这就涉及平时和话筒前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练与用的关系问题。

总的原则是:话筒前不能有想改正缺点的负担。

不论是新缺点还是老缺点,不论这个缺点好不好改,纠正起来都需要时间。有的,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才能练好;有的,加以注意可能马上就能改好,但也得形成习惯以后才能自如地在话筒前表现出来;有的,则应在备稿阶段解决,作为难点,反复试播。这些缺点,在话筒前去想,有百害而无一利。这和打仗时的情况差不多。如射击姿势不对,影响射击的准确性,那就要在平时苦练,形成习惯。如果到战场上临时去想,去纠正,敌人已经跑远了,甚至攻上来了还在想应该纠正某个姿势,是很难达到迅速消灭敌人的目的的。“临时抱佛脚”,充其量只能应付一时,却不能彻底解决,更何况那应付也是相当尴尬的呢。

我们到话筒前,就如同战士进入战斗岗位,要全力以赴去完成党的宣传任务,而不是去改播音中的缺点。存在的缺点与完成宣传任务之间的矛盾,是可以逐步解决的,但不能只靠在完成宣传任务的过程中凑合,更不能以改缺点为话筒前工作的目的。初学者应以完成宣传任务为中心,在话筒前努力做到全神贯注,进入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缺点,更有利于捕捉播音中的主要问题,更有利于平时的基本功训练,当然,也有利于检验克服缺点的进程。如果一味掩饰缺点,在话筒前着力于改缺点,不但播音质量会明显下降,也会给真正改缺点带来困难,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四是,装样子

播音时,自己没有感情,硬要装成很激动的样子,这是很讨嫌的。用声音制造虚假的感情,摆出一副装腔作势的样子,不但不可能吸引人、感动人,而且只能是对受众的愚弄和欺骗。想从声音的外在形式上解决内在感情问题,那是舍本逐末。我们应该千方百计调动起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让真挚的感情溢于言表,这才是老老实实的态度

有的创作主体播一些重要稿件,往往从表面上追求气势,端着架子,字字用力,高音大嗓,甚至不惜声嘶力竭,声音形式脱离了稿件内容,违背了稿件宣传目的,失去了话筒前的自如状态,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也是一种装样子的现象,用心是好的,效果却并不好。

有的创作主体自视甚高,以“教育者”自居,播音中有一种“傲气”。这是因为没有以平等态度对待受众。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以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国内外形势、传播知识等为人民服务的。播音中的高度、气势,来源于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生动感受,不是装腔作势、借以训人所能济事的,越摆出一副了不起的样子,受众越不买你的账。

有的创作主体过分地“屈己尊人”,倾心于所谓亲切自然的语气,醉心于柔声细语,甚至用“半个嗓子”说话,唯恐吓着别人。这同样不是以平等态度对待受众,还杂以某些不正确的审美情趣。把播音作为某种推销产品的广告,处处乞求受众、讨好受众,似乎要迎合什么。这种装样子,并不给人以落落大方、胸怀坦荡的感觉。同样是不妥当的。

初学者最忌不会走就学跑的做法。基本的东西并未掌握,却求其皮毛,追求一种“固定腔调”,以为就是入了门。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这不但违背了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而且是在扼杀自己创造力的生机。因此,装出一副“像播音”的样子,对初学者将贻害无穷。

总之,在话筒前,太紧张、想技巧、改缺点、装样子,都是获得良好状态的障碍。实质上,不管自己是不是意识到了,都会造成失去文本宣传目的的结果,都会使注意力分散,造成播音目的的转移。在话筒前,目的转移是最大的敌人。

在电视日益普及、广播增加视频、网络视听拓展、手机上网迅捷的今天,只关注声音的状况已经远远不够了,还必须讲究“图像”。这样,创作主体的“镜头感”的获得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必要了。镜头前的状态,首要的是“面部表情”,而核心是“眼神”——专注而有神。那些过分强调“发型、化妆、衣着、姿势”的人,既没掌握正确创作道路的主旨,也未感悟审美期待的要义。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次要的方面,却没有加强“端庄大方”“鲜活灵动”的亮点,岂非因小失大?图像的基本要求,并不完全是“漂亮”、“艳丽”,而是“炯炯有神”的眼睛,还有“丰富生动”的表情。即使穿上最珍贵的衣服,烫上最时髦的发型,容似西施,貌比潘安,如果眼大无神、表情呆滞,也会给人以刻板、僵硬的感觉。抓住了这个关键,镜头前的状态才可能达到受众需要的“可看、爱看、耐看”的传播要求,才可能产生吸引力、感召力和艺术魅力。

在话筒前,还有与话筒的距离、坐的姿势等问题,搞不好也会干扰精力的集中。例如:距话筒太远,便产生一种怕音量小、努力要靠近话筒、用气发声不自如的自我感觉。这种情况很容易分散精力,甚至成为播音过程中的一块心病,从而影响思想的积极运动。这些,也应从一开始学播音时就加以注意。

我们要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获得话筒前的良好状态,为提高播音质量修筑坚实、广阔的前沿阵地。

知识梳理

话筒前播音状态的基本要求是:全力以赴抓目的,精神集中播内容。初学者要努力掌握以下状态:一是,全局在胸,信心百倍,激发创作热情;二是,想到背景,面对受众,唤起播讲愿望;三是,播好开头,进入内容,精神高度集中;四是,播内容,想到再说,不抢先,不拖后;五是,说感受,感情起伏,不懈怠,不断线;六是,有弹性,筋肉松弛,声音气息自如。

初学者在话筒前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太紧张、想技巧、改缺点、装样子。这些问题都会对初学者造成干扰。

思考题:

播音状态怎样才能够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