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勤学苦练
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传播工作者,不能不掌握有声语言的有关理论和技巧,不能不在更大范围和更大深度上加强修养,以使自己胜任工作。从创作基础的角度讲,就是掌握和坚持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和方法,在深厚功底的基础上,努力攀登播音艺术的高峰。
有声语言,稍纵即逝,瞬息万变;新闻工作,时间性强,日新月异。因此,驾驭播音语言有其特殊的困难。然而这中间却包含着创作的愉快,经常的遗憾之后,总激发着新的创作热情,不时带来不无自豪的享受。初学者,一般是先觉其易,后觉其难,继觉其深,再觉其美的。不论苦恼时还是彷徨时,都蕴藏着掌握它的愿望。有志者,总会千方百计勤学苦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学会分析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
创作主体备稿需要分析,对自己和别人的播音也需要分析。浅尝辄止是不行的,方法不当也会得不偿失,甚至劳而无功。政治理论、时事政策、文艺作品、观摩演出……都需要精细地分析。听播音,找差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坚持好的,避免错的,更需要认真分析。分析要具体,不要太笼统。分析要深入,不要走形式。经常分析,既学习、巩固了学习的方法,又培养了分析的习惯。在分析中,要注意有一定的数量,又要注意有一定的质量。然后,还要逐步缩短分析的时间。数量、质量和时间,三者要结合起来,以求达到最短时间分析较多内容,又具有一定深度。这是创作主体必须尽快学好的一项基本功。
创作主体虽不能像责任编辑那样专搞一科,但,在文字水平上不应低于编辑。因此,创作主体要提高自身能力,不能只满足于播音范围的分析,还应多动笔,写些东西,或创作,或评介,或报道,或采编,增长这方面的才干。创作主体能播不能写的状况,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创作主体一般播别人写的稿子多,容易“人云亦云”。不愿多动脑子,不学习分析的方法,是无法弥补这个欠缺的。嗓子好,脑子懒,是不会成为合格的播音员、主持人的。
二是,学会调动感情,克服无动于衷
有人喜怒不形于色,有人喜怒形于色,那是个人的情况、生活中的情况。但是,无论形于色还是不形于色,都有喜怒的感情,这是共同的。我们播音,根本不同于有感而发的说话,一般都是先有文本,然后根据文本内容而引发和调动具体的思想感情。这样,“见文生情”的本领就是非常重要的了。
我们反对“见字生情”,但我们主张“见文生情”。因为,字是单个音节,有其孤立的一面,见字生情,属于忽略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的问题。而见文生情,就是从文本的整体出发,调动符合文本精神实质的感情。见文生情的大体过程是:理解—感受—态度—感情。这是以感受为核心的过程,感情成为一种结果。因此,调动感情,必须着意抓具体感受。在着意抓具体感受时,以点带面是有效的方法。这里,必须加强生活中感受的体验与存储。在日常生活中不爱说话的人,说话不动情的人,就不利于话筒前的有动于衷。
克服无动于衷,必须从真情实感出发,有多少,就表达多少,而不应从以声挤情的矫揉造作入手。要珍惜自己的点滴感受,莫以其小而丢置不顾;这种珍惜却不是能装入口袋的,而是要珍惜引动这点滴感受的内因。在有动于衷的问题上,套用或捕捉“结果”,远不如细察和品味“原因”有效。
因此,我们一定要努力锻炼自己,不仅做到有感情地想,还要做到有感情地讲。假以时日,感情的闸门将随着思维的链条启动而打开,汩汩小溪就会汇成连天波涌。
有动于衷,不同于做作,所以,它同某种“羞怯”必须一刀两断。“不好意思”有动于衷,与创作主体的表达需要是大相径庭的。
三是,打开眼界,汲取养分,防止越播越油
创作主体经常深入火热的斗争生活,才能呼吸新鲜空气,播音时才有可能充满活力。生活范围狭小,对生活的理解肤浅,心中没有我们伟大时代宏伟画卷的壮丽生动的情景,当然做不到能动地反映现实。以前的实践经验是宝贵的,但是,如果不补充、不提高、不发展,就会产生片面性和局限性,就跟不上形势的变化。新形势下的新文本,如果仅凭老看法、老体会去播,就容易千篇一律,越播越油。
一个文本,分析、播录的次数多了,越播越油,好像还不如第一遍新鲜、有感情,也是一样的道理。分析一次,播录一次,是应该有新的理解、新的感受的。停留在原来的认识上,仍然是初步的、粗浅的体会,也许在技巧上有所探索,但必然损失新鲜感,当然就要“油”,甚至文本越熟,动脑越少,感情越淡,难道离“油腔滑调”还远吗?
解决的方法是有的,就是抓住这个“新”字:新的形势、新的政策、新的目的、新的角度、新的感觉、新的体会、新的志趣、新的收获……都要打开眼界,汲取养分。否则,即使倾全力钻研技巧,表达出来的仍是老体会,技巧再多而依据不足,那是没有裨益的。
埋怨文本内容平庸、形式陈旧,并不能证明创作主体的高明。高明的创作主体倒会从平庸的内容里发现新意,从陈旧的形式中看到色彩,并把它们体现在话筒前,传达到受众中。高明的创作主体独具慧眼,另辟蹊径,能够道人之所未道,使文本的表面意思深化,恰似别有洞天。这,绝不是孤陋寡闻、腹内空空所能达到的境界。
我们丝毫没有忽视掌握新技巧的意思,因为,新的技巧在表达新内容、新感受,特别是新形式时,作用是很大的。如停连关系的立体化,重音表达的多样化,节奏运用的鲜明化,语气、语势把握的个性化……在声音形式的抑扬顿挫中可以展现多么新颖的景象啊!
四是,刻苦练习,重在智能,切勿自我埋没
创作主体在话筒前播音,好像近于日常说话,却远不是日常说话的翻版。特别是在情取其高、气取其深、声取其中的结合中,囿于日常说话就会黯然失色。这不是对日常说话的背叛,而是对日常说话的升华和美化。在学习中,首先是刻苦精神的提倡与发扬。其次,要看重智能的发展。学习一个文本的表达,只会这一个,貌似学以致用,掌握的东西却少得可怜。这一篇也许播得不太满意(这往往是事实,偶然的所谓“放卫星”,不一定就是遨游太空本身),却可能从中悟出了更深的道理,于是进入了智能结构。如是反复多次,便可以说,由此及彼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道路是开拓出来了。这时,学习的潜力发挥出来了,学习的进程便可像由算数级数跃入几何级数那样,迅速加快了。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自我发现的问题,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潜在力量的所在和蕴藏量。最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邯郸学步,千万不要湮没个性。从学习播音开始就是有个性的,强调这一点,并非主张自由化、个性化,随心所欲。只有进行有个性的学习和训练才可能发展个性特征,展己之长。
在学习和训练中,自我埋没是很可惜的。自我埋没,犹如把自己的手脚捆住,装进套子里,是会扼杀生命力的。必须把那些束缚挣脱,把那些罗网冲破,让朝气蓬勃的创作力得到解放,让自己身上的潜力充分发挥,沿着客观规律的轨迹,开足马力前进。
当然,对自我潜力的估量应该努力做到实事求是,狂妄自大和妄自菲薄都是给自我埋没创设的条件。播音表达,是属于“艺无止境”之列的。只有刻苦训练,才会获取自我发现,萌发智能的潜力。凭借一副好嗓子,一点儿小聪明,就沾沾自喜,怎能深入事物的内里并有所创造呢?自我发现的过程,是以自我的潜力去解决矛盾的过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五是,勤于总结,不断创新,不要画地为牢
老一代播音员、主持人积累了众多的经验,我们必须把这一宝贵财富继承下来。许多播音员、主持人正在一方面工作,一方面总结,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的。对于我们自己的播音实践,更要勤于总结,以便摸索出符合自己条件、有自己个性特征的表达样式,直至长期精进,形成自己的播音风格。
关于播音风格,属于播音美学的范畴,创作基础中不可能阐述过多。初学者应该树立这种雄心,准备将来形成个人的播音风格。现在就提出这个问题,不能说为时尚早。忽略甚至贬斥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一种陈腐的观点。从语言艺术的创作来说,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客观发展规律。教学中,必须及早发现初学者的播音中那未来的风格的胚芽,哪怕是某些基因。什么样的原材料,经过教学机器诸工序,到最后都是一个模样的产品,这绝非“因材施教”的本义。不过,这又是教与学的关系,播音教学法的问题了。但是,这与创作基础的学习真是息息相关的啊!
创作基础,终究是基础,学习它是为了掌握它,运用它,提高播音质量,因此,创作基础与在播音中的创新、在学习上的进一步探索并不抵牾。
有人说,初学者想创新,就像不会走路的儿童想跑似的,不切实际。这个看法无异于画地为牢。不许初学者越雷池一步,当然是不对的。有人批评初学者不会走就想跑,他们看到了走是跑的基础,是对的。但初学者跑一下,更可以体会掌握身体平衡的重要,对走不是有好处吗?初学者思维活跃,最少保守,怎么不会给播音带来一点儿生活气息呢?甚至带来一点儿新颖的表达,也是可能的。现在,初学者有一种糊涂认识,认为一到话筒前播音,就得“像播音”。没有具体分析这“像播音”的利弊,一味追求固定腔调,以为这是学习播音的“真谛”,岂不是歧路?
我们说,老播音员、主持人积数十年之经验,摸索到了不少有播音特点的东西。“播音腔”里就包含着这方面的可贵成果。可是,由于急稿、直播等实际情况,也给“播音腔”加入了一些固定格式的东西,即所谓“保险调”。对此,初学者当然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许多老播音员一般由于坚持了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播音腔”里融合着某些个性特征、某些个人习惯的表达方式,所以有其特殊性和必然性。初学者仅求其皮毛,就极易形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毛病。追求某些固定腔调,正是初学者止于形似的表现。初学者怎么有所作为?要创新,要自觉地克服固定腔调。
另外,模仿问题也是不能不澄清的。诚然,模仿是许多艺术借以流传的手段之一。播音表达的学习中,回避它,排斥它,不一定妥当。模仿中,如果是死的、机械的、表面的,如从声音音色、句式处理等单纯模仿,就会走入死胡同,即齐白石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但,模仿中也可以是活的、灵动的、深入的,如从情声变化、语势推进等自觉模仿,就能开拓心境,增益其所不能,正是古人说的“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其中,有“我”在,有创造因素在。模仿,不失为学习播音的一个有效方法,但它终究不是创造本身。创造,要求脱颖而出,模仿就显得单薄微弱了。
初学者要时刻警惕的是,不能单纯模仿。一心改变自己的声音条件和习惯,不顾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把固定腔调用到千变万化的播音中,良莠不分,连缺点也看成特点,是不能进入创造的,是一种学习上的懦夫和懒汉思想。
在这里,我们反对不同播音风格的抑此扬彼。我们是播音员、主持人,不是普通受众。以个人的好恶待之,或则双手捧上天,或则一脚踩在地,都不是郑重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博采众长,不利于百花齐放。虽然不排斥师其一尊,却一定要提倡兼收并蓄。
知识梳理
口和耳,即“说”和“听”。听是为了更好地说。只有认真倾听,才可能说到点子上,使听的人觉得可听、愿听、爱听、耐听。
语言功力的八种能力:宏阔精微的观察力、融会贯通的理解力、深刻灵动的思辨力、意向整合的感受力、精妙高超的表现力、条分缕析的鉴赏力、随机应变的调检力、应付裕如的回馈力。
播音员、主持人要勤学苦练,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学会分析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二是,学会调动感情,克服无动于衷;三是,打开眼界,汲取养分,防止越播越油;四是,刻苦练习,重在智能,切勿自我埋没;五是,勤于总结,不断创新,不要画地为牢。
思考题:
说明语言功力的八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