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自如律
气息是发声的动力,有声语言离不开气息的支持。气息并不神秘,就在吸气和呼气中。呼吸原理,是最基础的知识,而语言表达,要求我们在表意传情过程中,气息处于最佳状态。最佳的气息状态,是呼吸自如、不散不僵、有多有少、有快有慢的状态,概称之为呼吸自如。凡是高质量的播音,或者要想达到播音的最好水平,一定是遵循着呼吸自如这一条规律的。
呼吸自如,首先是气息多少的变化。从总体上说,吸气量不能超过肺中的余气。在具体语句、段落上,一般极少冲破这极限,而只在这极限之中变化。
呼吸自如,还必须注意气息快慢的变化。播音,主要是快吸慢呼,吸气用的时间极少,而呼气,因为要说话,所以用的时间相当多。但是,这绝对不是说,凡吸气都极快,凡呼气都极慢,这快慢是相对的,具体运用时是多种多样的。
呼吸自如,主要为了正确地发声。播音主要是实声。实声也好,虚声也好,半虚半实的声音也好,都必须以呼吸自如为前提才能发好。声音条件再好,呼吸不够自如的时候,发出来的声音也不会好,而由于呼吸自如,有一些声音条件不太好的,却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值得注意的是,发声过程中,有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只闻声,不闻气”,这时声音响亮、坚实;一种现象是“既闻声,又闻气”,这时的声音深沉、柔和。在播音中,只有一种,往往显得单调;两种兼用,又恰到好处,因情而异,因话而异,往往显得丰富。呼吸自如,对出声、变声、收声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呼吸自如,更重要的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的需要,是有感而发、因情用气的标志。说到底,呼吸是人体的一种机能,它的自然属性是满足人体内气体交换的生理需要。因此,当我们用它来满足人们语言交往的心理需要时,完全不能违背生理需要,不能用理智对它进行全面控制,强制支配。在话筒前,“气息不够用”的感觉,有时竟是强制支配气息的结果;“感情起不来”,有时恰是全面控制气息的束缚。而当全神贯注、心驰神往的时候,往往并不发生呼吸上的问题,就是证明。思想感情的运动,发生于人的内心,影响着生理上的有关系统,特别刺激着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从而造成有声语言中的许多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因情用气的原因。
呼吸自如不是松懈的气息状态,它要求适度的控制。呼吸自如也不是僵直的气息状态,它要求控制的适度。松懈和僵直都难有多少、快慢的变化,不能叫作自如。现在,说气息要有控制,都会同意,但怎样控制,却不易掌握。应该说,控制是一种经过训练后养成的习惯,而这个习惯是十分适应播音表达的需要的。不能理解为坐在话筒前全身较劲、两肋扩到最大、丹田收到最紧才叫控制;也不能理解为只要说话时气息供得上,全身感到极为省力,什么两肋、丹田根本用不上就叫自如。其实,两肋和丹田是在随机应变中起作用的,一般在高音、强音、长句尾(包括停顿少、连接快的句子)才会有较明显的感觉。有人认为,“用吸气状态呼气”就是气息送出的越少越好,气息保持得越久越好,这是片面的。这种状态可以帮助我们节约气息,不浪费气息,但绝不是说,不顾思想感情运动状态、不顾表意传情的需要,专以“省气”为目的,而是要把气息用到刀刃上,该少用的不多用,该多用的也不少用。否则,就必定会出现气息僵化、状态不能变化的现象。一旦出现这种现象,胸腹联合式呼吸便被隔断,丹田失去作用,与胸式呼吸无异了。
呼吸自如,是一种气息通畅、变化灵活的状态。如:
播句头(包括篇首、段首):在全面理解、整体感受的基础上,明白要说什么,所以开口前吸气,根据语句内容和感情色彩、分量,自然吸入一定量的气,吸气时就不知不觉地受到感受、态度、感情的影响,或深些或浅些,或快些或慢些。发声送气,也会有不同情况,但不会因为刚刚吸好气,而使句头气最足、声最重。
播重音(包括重点小层次、重点语句):一般重音多在句中。在重音之前,气流较为平稳,送气不太多,但有一种催动气流向前进的感觉,好像在聚积着力量。播重音时,气流发生变化,或急或缓,或喷弹而出或暂时屏气再出,不过,都不能贸然用力往外顶气。这时,对感情色彩和分量的把握,同重音表达方法的驾驭是统摄气流变化的根本。
播句尾(包括篇末、段末):要有顺流而下的感觉,但不是草草结束。如果需要斩钉截铁地结束,送气便稍快,声音没有了,气息也恰恰用完(当然,肺内还有余气)。如果需要余味无穷地结束,送气便逐渐放慢,声音没有了,气息还要继续送出一会儿才再吸气。还有其他情况,总是因感情的需要而有所不同。
有必要谈一下停顿中的呼吸。目前,我们的播音中常常是这样:播完马上吸气,吸完马上接着播,结果造成一板一眼的感觉。这种播法,只是利用停顿喘气,把停顿的作用限制在满足生理需要上,所以对表意传情十分不利。在停顿的范围里,有不吸气、偷吸气等情况,但更多的时候是有从容吸气的时间的,问题往往出在这里。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在停顿时并不中止、不中断,而是在延续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当然会有不同的语流形式,这在语气上、停顿前后的衔接上都表现出来了。从呼吸的角度说,却远不是那种呼完就吸、吸好就播的单一情形。有的,是声停即吸,吸好就播;也有的,声停继续送气,然后吸一口气接着播;还有的,是吸一口气再呼出,再吸以后开始继续播;更有的,几度呼吸之后再播。这中间,有时吸气量少,有时吸气量多,有时从容吸气,有时迅速吸气,很是不同。由此,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延续,并显示停顿时间的参差不齐、错落有致。但无论怎样变化,除了有时表达感情的需要外,一般说来,播音时应该做到“吸气无声”,这是一种不易掌握却极重要的功力。如此,才能发挥出停顿的多种作用,才是真正符合心理需要和播音表达需要的呼吸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