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调检律

第六节 自我调检律

人类的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是孪生兄弟。这正是“口耳之学”说法的由来。播音,是对声音的运用,也离不开发声过程中听觉的作用。当播音室吸音较强时,我们往往不自觉地加强音强,就是一个证明。

在播音时,边播边欣赏自己刚刚播过的语句,当然是错误的,这无疑会干扰注意,涣散精神,甚至出现有音无义的后果。但是,不能因此就堵起耳朵,否认听觉的积极配合。

那么,听觉是怎样与有声语言一起并行不悖的呢?听觉是时刻在检验着有声语言的,这种检验,有时我们能意识到,有时又会进入下意识,却不是时生时灭。听觉的检验作用表现在多方面,如:走调了,秃噜字了,“味儿”不对了等。捂耳朵去给声音增色,对听觉的检验作用是不太有利的,不容易发现用气发声的弊病。

当然,听觉并不是独立作战,它总是同高级神经活动、诸种感觉协同动作的。如出了沙哑的声音,不光是听觉,嗓子的有关神经、感觉也会同时敲起警钟。

除了听觉,其他感觉也有时走到排头,提醒创作主体注意。当感到气息不力时,也许呼吸肌肉群部位的神经,也许双肩、锁骨部位的神经站出来,告诉你它们那里反常的状态。

凡此种种,都说明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明山暗礁可能随时出现。因此,创作主体在表达时需要掌握自我调检律。

自我调检律是创作主体在话筒前自我检验、自我调节,调节后再检验的反复推延的规律。它几乎贯穿播音活动的始终。

自我调检律包括生理、心理的一切自我感觉。它使我们力求播音创作的完美。如:播音时我们忽然意识到失去了对象感,马上予以加强;播音时我们忽然意识到节奏过于平直,马上进行调动……因此,自我调检律绝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应付”,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创造。

自我调检律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对有声语言的酝酿,行进过程中的体验、发现、检验和调节。有声语言的定向流动是核心,自我调检律不应在停滞和分析中实现,否则,便会截断语流,造成空白,把播音引向零乱、苍白。它与播音中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杂念、走思,完全是两回事。因为,自我调检律的实质是进入文本、表达文本,很有些像飞机运行中的故障苗头的检修,而杂念、走思,却是事故的本身。

可以肯定地说,在话筒前创造思维越活跃,创造力越旺盛,自我调检力也就越强。灵感的闪光,表达方法的突破,也有它的一份功劳。

但是,话筒前自我调检律的实现,不是先天就具备的能力,而是长期实践经验积累的质变,盲目状态的“难以名状”是必由之途。在理论的指导下,我们不过想尽力缩短盲目期,早些进入自觉期,以便迅速地提高播音质量。

上面提出了播音表达的六条规律,并做了简要说明。很难说这些就已经完整无缺了。但是,从我们这个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来看,归纳了这样的规律,实在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并加以充分应用。有些学科,提出了若干年了,至今还没有提供该学科的基本规律,或者本就不能构成一个学科,或者还有待于实践的充足例证。我们所说的“规律”,也许后人会提出否定的意见,那也不足为奇。任何学科的发展,都需要不断创新。这些规律,更有必要在今后的大量实践中检验、完善。这也是学科前进的必然,恰恰证明这个学科旺盛的生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共勉吧!

知识梳理

思维反应律是指播送文本时,创作主体必须引动和保持敏锐的反应、活跃的思维,思维反应沿着一定轨道、实现预想目的。

词语感受律是指任何具体感受,都应渗透到词语序列中去,让词语序列,特别是重点词语,充满感受。创作主体对词语感受越敏锐、越丰满,就越有利于播音创作。

对比推进律,对比是指不同感受、不同态度、不同情感的对比,不同色彩和分量的对比,及其在声音高低、强弱、快慢、松紧的对比上的反映。推进是指在一定目的的引导下,有声语言向前行进的跃动。对比推进律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和声音形式曲折变化的自如而有弹性的概括。

情声和谐律是指播音中,感情要给足,声音要节制。要注意:引向情感,改变状态,以熟为生,留有余地。

呼吸自如律是指呼吸自如、不散不僵、有多有少、有快有慢。呼吸自如,主要为了正确地发声,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的需要,是有感而发、因情用气的标志,是一种气息通畅、变化灵活的状态。

自我调检律是创作主体在话筒前自我检验、自我调节,调节后再检验的反复推延的规律。它包括生理、心理的一切自我感觉。它使我们力求播音创作的完美。

思考题:

分别阐述播音表达的六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