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停连

第一节 停连

停连,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停,指停顿;连,指连接。有停顿,有连接,才能更好地达意传神。

在播音中,语言的部分之间、层次之间、段落之间、小层次之间、语句之间、词组或词之间,有声语言总有休止、中断的地方,时间有长有短,都属于停顿的范围。那些不休止、不中断的地方,特别是文字稿件中有标点符号而不休止、不中断的地方,就是连接。停顿和连接都是有声语言行进中显示语意、抒发感情的方法。应该说,自古以来就讲究这方法,“句读”“点逗”之类就是,不过开始时单着眼于解意、释义方面,对于传神上的认识还不完整。只是在戏剧与说书的脚本出现以后,才更为注意它在情境上的作用。

停连,是同有声语言同时存在的。先是生理需要,紧接着是心理需要,这已逐渐被人们察觉。

从生理上说,一口气说完一个话题不行,一口气播完一篇稿件,也是不可能的。中间要换气,要调节声音,要休息声带、唇舌,没有停顿不成。受众的耳鼓也不能经受不间断的刺激,也需要有一个短暂的舒缓、思考的空隙。不过,停顿主要不是因为生理上的原因。气息控制不好、要用停顿喘口气,就应该刻苦练习气息的控制,以适应播音创作的要求。

从心理上说,停顿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以自如地服从思想感情运动的需要。思想感情的运动需要在哪里停顿,就要在哪里停顿,需要停顿多少时间就要停顿多少时间,需要在哪里连接就要在哪里连接,这样,才能发挥有声语言运用停连表达思想感情的组织、区分、转折、呼应、回味、想象等作用,达到引人、感人的目的。在停连的运用上,生理需要必须服从心理需要,不可因停害意、因停断情。

停顿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的继续和延伸,而不是思想感情的终止、中断和空白。恰到好处的停顿,应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为此,我们要解决停连的位置、时间和停连前后的衔接等问题。

我们先来看停连的位置和时间。

文字稿件的标点符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停顿的位置和时间,因为语言不管其形态是文字还是声音,都有词语的序列,这序列中不同的疏密关系也有其确定性。但是,标点符号只是文字语言的停连关系的显示,如句与句之间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段落之间有另起一行作为标志等。停顿和连接是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根据当前的播音情况,根据初学者容易陷入标点符号的囹圄之中,我们只好大声疾呼:勇敢地甩掉标点符号的羁绊,掌握我们自己的“标点符号”——停连!不如此便不能克服依赖心理自己走路,不如此便不利于打破四平八稳的腔调自如表达。

在关于停顿的研究中,采取“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感情)停顿”的说法的,比较普遍。这种区分就某种理论需要也许是有用的,但在播音实践中,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它造成的混乱比带来的方便要多得多。

文本的语句系列、词或词组系列,离开语法是不可能的,正如同离开逻辑关系、心理过程是不可能的一样。因此,停顿和连接不能不与这三者发生紧密联系。然而,这三者又怎么能截然分开呢?就拿一个语句来说,三者也是结合起来的,何况全篇文本呢?有的语句以抒发感情为主,但能否离开上下文的内在联系、离开语法形式呢?显然是不能的。

当我们在播音中运用停顿的时候,我们也不可能具体产生“这里是语法停顿,这里该逻辑停顿,这里必须心理停顿”等意识。在停顿的时候,总是由于思想感情的需要,借助语法成分的关系进行停顿或连接的安排。事实上,每一个停顿都是在语法关系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如果会造成语法关系模糊、混乱,不管是什么原因,都要加以调整。事实上,那种破坏语法关系的“逻辑停顿”是不存在的。

我们播音中运用停顿,是把停顿作为表达全篇文本的一个方法,而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局部地进行各种关系的解剖。因此,按文意、合文气、顺文势,是我们运用停连的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从任何一个狭隘的侧面去分析,都是会碰壁的,因为这需要认知的综合应用。

这样,我们就准备从文本的全局角度,把停顿与连接结合起来,分为十类,考察它们在播音中所处的位置和时间。

第一类:区分性停连

一篇文本,播音员自己理解了,播出来,受众不一定理解。这中间,有一个对词语序列进行符合有声语言要求、符合听觉习惯的整理、加工的问题。区分性停连是重要的方法。

从最小单位说,凡是一个独立的词、词组都应该给以区分,一般情况下,不能在这最小单位内部进行停顿。刚识字的孩子一词一停,并不使人感到好笑,反而赞赏其识字的能力、背诵的本领。有声语言创作主体如果也这样,当然是要贻笑大方的。原因很简单,虽有词,却无句。在广播中,这现象并非罕见。有的人不是这样呼台号么?“××——人民——广播——电台”,这四个词之间是什么关系,没有表达出来。那些关系紧密的词或词组,我们总是把它们连接起来,中间不插入什么停顿的。只有在那些关系不太紧密、单位较大的成分之间才安排停顿。“××人民——广播电台”这种停顿是错误的,“××——人民广播电台”这种停顿才是正确的,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么?

在词语序列的区分中,必须结合语意进行语法分析,并且,要特别注意同一词语序列所可能有的两种以上的语法关系导致歧义的情况,准确地择取一种,舍弃另一种。如:

哥白尼认为,日月星辰绕地球转动这种学说是不对的。

这句话意思很清楚,哥白尼是否定地球中心说的。但是,这一词序列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语法关系:

“哥白尼”是主语,“认为”是谓语,后面是主谓词组作宾语。这是应取的语意。

“哥白尼认为日月星辰绕地球转动”作主语,与“这种学说”同位,“是”为系词谓语,“不对的”为“的”字结构宾语。这样分析,也符合语法要求,但语意恰恰相反。在播音中是不能出现这种错误区分的。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类词语序列很容易在“绕地球转动”之后有意无意地停顿一下,在“这种学说”之后反不安排停顿,于是播出了错误的语意。如果属于理解错误,很好解决;如果是语言习惯,错而不觉,倒是应该引起高度注意了。“我理解错了”是不能作为可以原谅的理由的,必须掌握区分性停连的技巧。

当我们听到“现在播送小话剧《柜台》的演出实况录音”一句时,竟产生了“柜台的演出”是小话剧剧名的印象,其原因,是在“小话剧”后边和“演出”后边都进行了停顿。这一句的区分性停连,必须在“《柜台》的”之后加停顿,“演出实况录音”中间只能连接。

由于区分性停连不当,造成语意不清的情况在电视播音中也是屡听不鲜的。特别是在无稿播音中,更要加倍小心,因为在内部语言外化为有声语言时很容易出现停顿不当的情况。

由此可见,区分性停连就是要通过停连的安排区分词语序列各成分,表达出清晰的语意。而区分过细或不加区分,也只能造成模棱两可的语意,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第二类:呼应性停连

有声语言的行进,在停连上有前呼后应的性质。有呼无应和有应无呼都会造成词语序列的紊乱,给人以“前言不搭后语”之感。如:

现在介绍北京耐火材料厂党委书记×××带领全厂职工大搞文明生产的先进事迹。

这句里的“介绍”是呼,后面必须有停顿;“先进事迹”是应,前面也应有个停顿。呼应之间的部分可运用区分性停连。如:

他理论知识丰富、坚实、系统。

这里可以叫作“一呼三应”,“理论知识”是呼,“丰富、坚实、系统”为应。因此,“理论知识”之后应有停顿,而“丰富、坚实、系统”要连接。如果把“理论知识”同“丰富”连接起来,后面安排停顿,又把“坚实、系统”连接起来,“一呼三应”的关系就被破坏了,“坚实、系统”不知何指,从句中脱落,造成逻辑链条的残缺。

呼应性停连在全篇结构上也有重要作用。倒叙、插叙、补叙的前文和后文运用呼应性停连可以使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第三类:并列性停连

凡属各并列关系之间的停顿,要求位置类似,时间近似,以显示并列关系。如:

他理论知识丰富、坚实、系统。

句中“应”的部分是三个并列词,中间有两个停顿,时间差不多,比较匀称,不应该一短一长。否则,并列关系便会模糊。如:

要首先救济那些五保户、烈军属、缺少劳动力的职工干部家属。

三个并列成分,通过“那些”之后的较长停顿,“五保户”后面和“烈军属”后面的停顿,以及“职工、干部”的连接,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来。“职工”后面的停顿不尽量缩短,反而与前两个成分后面的停顿时间相差无几,似乎就成了四个并列成分。即“缺少劳动的职工”和“干部家属”,成了并列成分,语意就错了。

较多的并列成分,在停顿上不宜生停硬顿,否则,虽然显示了并列关系,却给人以不顺畅、不明快的感觉。如:

养猪、养兔、种慈菇、种油料、种瓜菜、编织、烧砖、运输等生产门路,一般社队都能经营,大有发展潜力。

八个并列成分,中间有七处停顿,停顿时间要是相等,听起来是很干巴、呆板的。为了既显示并列关系,又较为灵活,应该采取分组的方法。分组时,可根据内容,也可根据数量。

在有内容关联的时候,要把相近的并列成分归为一组,组内并列成分之间停顿时间可以稍微缩短,各组之间停顿时间匀称。如“养猪、养兔”为一组,“种慈菇、种油料、种瓜菜”为一组,“编织、烧砖、运输”为一组。

在无内容关联的时候,可以根据数量分组,或二、三、一、二,或三、四、二、一等,尽量避免各组数量相同,以减少一板一眼的印象。

并列成分多,分组时一定要注意组内和组间的停顿时间不可过于悬殊,保证各并列成分的相对独立性,否则,会弄巧成拙。

在并列关系中,有一种联合词组,在播音中稍不注意就会改变联合的性质。如:

化肥、作灌溉用的抽水机、拖拉机以及制造拖拉机全部部件和其他农业设备用的特种钢材、石油以及钻探和提炼用的机械等,去年在供应和制造设备两方面都有很大的增长。

“拖拉机……钢材”“石油……机械”有联合关系,其中,“拖拉机全部部件和其他农业设备”“钻探和提炼”,以及后面的“供应和制造设备”,也是联合关系。在联合关系中,“和”的前后,结合很紧,不应出现停顿;作为联合关系的整体,之前、之后可以安排停顿。目的是在听觉上明确联合关系的范围。如:

1964年开始生产的维尼龙和棉花混纺织物,也开始在市场上供应。

“维尼龙”前要停顿,“和”之前不能停顿。“和”之前如果有停顿,“棉花混纺织物”似乎是一种新产品,与“维尼龙”脱节,“混纺织物”也就不知所云了。

由此类推,我们可以知道,并列成分之间的并列关系用停顿和连接表达出来,特别要注意顿号和“和”的处置。那种见顿号、见“和”就停顿的播法是不足取的。当“和”作介词用时,“和”前可以有停顿;当“和”前面有几个并列成分时,“和”前也可以有停顿。而联合成分的“和”前即使有停顿,停顿的时间也不能超过联合成分整体前或后的停顿时间。

第四类:分合性停连

在并列关系之前,往往有领属性词语;在并列关系之后,往往有总括性词语。在领属性词语之后,或总括性词语之前,都有较长时间的停顿,比并列关系之间的停顿要长,这样就形成了,合——分——合的分合关系。如:

不能完成计划与不完成计划一个样。

“不能”后面,“一个样”前面必须有停顿。“完成计划与不完成计划”为一个整体,中间要连接,并列关系内部没有停顿。领属性词语后、总括性词语前的停顿可以较短。如:

出席这次大会的还有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单位的负责同志。

像这类“有”字句在播音中较为常见。“有”前停顿,还是“有”后停顿,的确相当灵活。不过,从分合性关系上是可以把握其大概的。

不管有无冒号,冒号在什么位置,我们主张看“有”后面的情况:

(1)“有”后并列成分少,或以“等单位”“等负责人”“等二百多人”之类作结的,一般在“有”之前停顿。这样,“有”的领属作用不会削弱,或有遗漏,语气较亲切自然。

(2)“有”后并列成分多,或无“等单位”“等负责人”“等二百多人”之类作结的,一般在“有”之后停顿。这样,“有”的领属作用大大加强,不会遗漏,语气也有庄重的意味。

上例的“还有”之前安排停顿较好。如: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三个“有的”是并列性关系,而“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是总括性关系,二者之间的停顿要比各并列性停顿时间长,否则,容易都带上并列的色彩。

分合性停连用在全篇引出下文的领属性停顿和总结上文的总括性停顿,比比皆是,必须善于驾驭,才有利于语言链条的完整。

第五类:强调性停连

为了强调一个词、一个词组、一个句子、一个小层次,在停顿和连接上进行恰当处理是很重要的方法。

停顿上,可以在强调的成分之前、之后,也可以在前后同时停顿。相形之下,那些不强调的成分之间,停顿时间缩短,甚至连接。

在播音中,这方面问题较多,常常缺乏这类停连,听来主次不明,四平八稳。如: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根据语意,我们应强调“苦功”,因此,前边的停顿时间相对缩短,到“非下”之后安排一个停顿,便可达到我们的目的。如果只凭标点符号停顿,全句便显得松散。

第六类:判断性停连

停顿不是思想感情的空白,不仅是说在播音中已经“明其意”,而且要表现出正在“成于思”,即有思维过程。为了表现这思索、判断的过程,便可以运用判断性停连的方法。如:

我跑过去捡起手榴弹,哎呀,怎么这样沉?原来弹柄是铁的,那周围已经磨出了亮光。

这个过程,如果没有判断性停连,便会播得索然无味。“捡起手榴弹”之后,有一个“沉”的感觉,然后提问“为什么这样沉”?接着,有一个“看”的动作,有一个与一般木柄手榴弹比较进而判断的过程。在“原来”之前,停顿时间较长,才可以表现这个判断,判断之后,就要连接,一气呵成。如果停顿时间不足,判断就会流于形式;如果在“原来”之后停顿,在“铁的”后面安排较长时间的停顿,就会破坏判断过程的集中、鲜明。

在判断性停连的运用上,要避免“走过场”(即并没有判断的真实感受)和“乱判断”(即处处判断、句句判断,真正需要判断时反而被切碎、被淹没)。

第七类:转换性停连

在稿件内容发展和展开的情况下,有声语言必须随波婉转。由一个意思变成另一个意思,一种感情变成另一种感情的空当,应该有相应的停顿,显示转换的关节。如:

人们常说:“长病无孝子”。一个人长期生病,就是自己亲生的儿女或一母同胞的姐妹也会厌烦的,何况是邻居。但龙艳同志,却从少年到青年,整整13年,自觉自愿照顾一个无亲无故的瘫痪病人。

在“何况是邻居”之后必须有一个转换性停顿,停顿时间可因不同的转换形式有所不同,但在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上,要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能听出这个停顿的转换性质。

转换性停顿的位置,也可在“但龙艳同志”之后,以强调下文。但转换性停顿的上文或下文里的停顿都相对缩短,甚至连接。

转换性停顿有时并没有“但是”“然而”等关联词,播音中不能因此而忽视转换性停顿的位置与时间。

第八类:生理性停连

在某些稿件里,由于人物生理上的异态,会产生语流不畅、断断续续的情况。这时,创作主体要在生理性停连上给以正确把握。如:

1964年5月14日,在焦裕禄同志生命的最后时刻,中共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两位负责同志守在他的床前。

他拉着这两位同志的手,断断续续地说:

“党……派我……到兰考……工作,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我们播焦裕禄的话,并不是为了告诉受众焦裕禄生命垂危、没有一点力气了。我们的目的是说,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焦裕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深感自己做的工作太少,这是多么伟大而崇高的忘我精神啊!因此,无论如何不可简单地追求“生命垂危”的形似,而应该着重显示“忘我精神”的神似。“断断续续”的话只要稍微点染即可,不必真去描摹气少力微的情状。但是“断断续续”地说,恰从反面陪衬出人物的崇高境界,生理因素不可忽视。在停连的安排上,应该把握三点:一是语意不能模糊;二是精神实质必须突出;三是生命垂危也要稍做点染。三点结合,才会生动感人。如果原稿上“断续”过多,我们要适当合并一下,如“到兰考工作”中间不断,“没有完成”中间不停;如果原稿上“断续”太少,我们也要适当增加一两个停顿。

第九类:回味性停连

有的词、句、段播完之后需要给受众留有想象、回味的时间,这样的停顿就是回味性停顿。这种回味性是因创作主体的具体思想感情的运动延续下去的结果,是受众从有声语言中有了具体感受之后的心理反应。

在非回味性词语之后要缩短停顿时间,在回味性词语之后停顿要足。如:

我国首批生产的女式金表今天在上海上市。

“女式金表”之后应有一个停顿,以便使受众回想一下这四个字的意思。如:

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如果句句衔接播下来,也能听清楚内容,但总觉兴味不浓。在“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之后延长一些停顿的时间,在这句的前后缩短些停顿的时间,便会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得不拖不促,恰到好处。

第十类:灵活性停连

任何停顿和连接都不应是呆板的、生硬的,无论在停顿的位置上、时间上,都没有万能公式。在播音中,特别是急稿播音中,不可能把每个停顿都安排得妥帖,而语言艺术的生命力正在于“变化”二字。因此,我们应该在停连处理上保持较大的灵活性。

我们这里不去探讨播音心理学、播音美学方面对停连的要求,单看创作基础方面,那停连的灵活性也是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如:

《红楼梦》一百一十万字,《三国演义》七十二万字,《战争与和平》一百三十九万字,《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百零九万字,都很长。

这里有四个并列成分。按书名字数这样安排停顿,或书名与字数之间都不安排停顿,语意不会有误。不过,总觉呆板。如果灵活一点,只在《红楼梦》和《战争与和平》两个成分的书名、字数之间安排停顿,《三国演义》之后,《约翰·克利斯朵夫》之后都不安排停顿,既使两部字数更多的书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又使四个并列成分中间的停顿稍显错落。

这种停连,必须坚持从文本出发,在容许的范围里进行,才能“活而不乱”“出奇制胜”。

十类停连只是初步展示了它的丰富性。只有当我们感到棘手的时候,它才出来帮忙,而没有必要把每一个停连全都加以归类考察,因为十类停连在播音中常常是并行不悖的,所以,我们既不要拘泥文字,又不要削足适履。当然,初学者会有更多的棘手处,需要更多地分析。

在注意停连的位置、时间的时候,还有停顿前后的衔接问题亟须解决。那种“逢逗必扬”“逢停便落”的衔接都有片面性。停前如何收,停后如何起,也是千变万化的,与语气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任何固定格式的停连处理,要么显得虚伪做作,要么造成单调呆板,在播音中一定要悉心处理,不可粗率对待。

为了在稿件上标出停顿和连接的处理情况,有利于话筒前心中有数,可以应用下列符号:

▲挫号。停顿时间短,用于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

∧停顿号。停顿时间稍长,如果用在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表示停顿时间再长一些。

间歇号。停顿时间更长,一般用于层次、段落之后。

连接号。只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表示缩短停顿时间,连起来播。

~~延长号。可用于任何词、词组、句、段落之后,表示声音延长。

以鲁迅《藤野先生》的结尾句为例: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