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话语样式

第一节 话语样式

话语样式,是指话语的基本态势和主要形式。

人类的话语,总是在一定的语篇中存活。一篇稿件、一个话题,就是一个语篇。经过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多年的实践,诸多播音艺术家的有声语言创作历程,结合历代语言艺术风格的梳理,我们把话语样式归结为四种类型:宣读式、朗诵式、讲解式和谈话式。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齐越、夏青、林田、费寄平,以其成熟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语言功力,架构了这四种表达样式,并成为四种表达样式的代表人物。他们是广播电视中有声语言创作的四座艺术高峰,开创了一代新风,为播音语言样式的丰富和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为什么只有这四种类型?有没有更多的样式?

其依据,就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大体就是这四大样式。经过数年的观察,1980年前,基本上是“有稿播音”,这四种样式以宣读式、朗诵式为主,虽然也有讲解式和谈话式,但都看作辅助样式,不占主流位置。1980年后,特别是主持人节目出现以后,谈话式迅速蔓延,各类节目形态多采用这一样式播音,而讲解式播音,大都应用于专题解说和纪录片、文艺片的解说上。当有的新闻节目也采用谈话式的时候,似乎普遍认为谈话式才是传播中的最佳样式,于是“说新闻”一时走红,变成报告新闻的“宠儿”,被广泛采用,甚至把宣读式、朗诵式当作“传统播音”加以蔑视。可以看出,除了这四种样式,几乎再也找不到另外的话语样式了。但是,这四种样式究竟有什么区别?如何把握它们的规定性,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都需要给以阐释和解答。到今天,我们的认识也只能总括起来简单说明。

宣读式

宣读式由“朗读”而来,戏曲中叫作“照本宣科”,是指照着虚拟的“书信”“状纸”,角色流利地念白表演,本没有贬义。“千斤念白四两唱”,反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基本功。在广播电视中,依据文字稿件进行“转述”时,一字不差地当众读出来,如公告通告讣告、法律法令法规、重要事件经过、重要人物名单、重要会议决议等。宣读式的话语样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语言传播形态,世界各个强势媒体都把它看作“看家本领”。其基本模式是:逻辑鲜明、声音爽朗、顿挫巧妙、语势稳健。以夏青的播音风格为代表。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被国外伦理学家称为道德金律。儒家向来强调修身,认为“自天子以致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梁漱溟先生重视修身的精神,称之为“向里用功”,这便是中华文明精神软件的核心部件了。儒家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精神家园,也构建了中国人的道德底线,这正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动荡中仍能保持基本的做人操守的主要原因。可是,那些不慎将自己的精神家园弄丢了的人将会怎样呢?

朗诵式

为了达到“诗言志”的效果,把富有韵律美的诗词歌赋比较夸张地吟咏出来,形成了诵读、吟诵的形态。在此基础上延展,任何辞章都可以强化声韵色彩,给人以感情澎湃、余音绕梁的印象。在广播电视传播中,现场转播、大型晚会、重要演讲、人物通讯、报告文学、时政文论等,特别适合朗诵式播音。其基本模式是:气势磅礴、跌宕起伏、抑扬奔放、纵横驰骋。以齐越的播音风格为代表。如:

灯光喧哗着,从海上、桥上,从错落有致、装饰华丽、有如层峦叠嶂的巍巍高楼汹涌而来!夜幕降临的时候,无论你从哪个方向望去,澳门都宛若浮在海上的一座镶满珠玉的童话迷城。

几年不到澳门,澳门着实变了模样。

讲解式

从古代讲学开始,为了十分透彻的讲明道理、分析事物,一般都要耐心细致地加以解释,掰开揉碎,条分缕析,百问不烦。这就形成了讲解式的形态,延续至今。在广播电视中,为了受众能够听得明白,理解清楚,恰恰符合这个样式的内在诉求。因此,这个样式不宜“千里江陵一日还”,而要“点点滴滴入心头”。其基本模式是:丝丝入扣、娓娓道来、细细咀嚼、深深品味。以林田的播音风格为代表。如:

瑟,在马王堆汉墓,第一次看到这种掩藏于古诗中的乐器。它总是与琴放在一起,琴瑟和鸣,似是男和女,爱和情。瑟字本身,似就是一个形象,是女子的形象,还是乐器的形象呢?相比于琴和筝,瑟确实是显得小巧和精细。由它发出的声音,也许就不那么雄浑高亢,而更显出清越和悠扬。瑟瑟并在一起,就是形容声音的细微。秋风瑟瑟,轻微的声音里,还有了某种特征。现在,有竖琴、古筝、古琴、编钟甚至箜篌的独奏,但没有听到过这种叫瑟的乐器的表演。有人把它用月琴替代了。

谈话式

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都是以说话为主要方式交际交流,一直延续到今天。文字出现之后,人们在生活中,也依然使用“口头语言”,而且成为人际交流的常态。但是,在“语”“文”分流时期,口头语言不被重视,文书往来、官场交际,还要“之乎者也”地使用“书面语言”。“五四”以来,白话文兴起,“语”“文”逐渐合流,不管写作还是说话,就大都使用白话了。自从“有稿”和“无稿”都在广播电视中成为节目形态的常规时,大量口头语言便兴盛起来,甚至超过了书面语言的使用频率。但是,仍然离不开“谈话式”的语言样式。其基本模式是:自然流畅、松弛跳脱、潇洒飘逸、灵活近切。以费寄平的播音风格为代表。如:

在一座大城市的贫民区,有一家廉价酒馆,酒馆的二楼,住着威廉医生——一位一生致力于帮助底层贫民的好医生。在酒馆的门前,是一块简简单单的告示牌:威廉医生在楼上。

后来,威廉医生去世了,他没有亲戚,也没有为他自己的葬礼留下一点钱财,因为他从来没有向他的患者多要过一分钱。

他的朋友们和患者们一起想方设法凑了一笔钱,埋葬了这位医德高尚的好医生,但实在没钱再买一块墓碑了——这意味着威廉医生的墓穴将没有任何标志。

威廉医生的朋友们和患者们当然不甘心这样对待他们心中的好人,在集思广益之后,他们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们把酒馆门前的告示牌取下来,固定在了威廉医生墓前的一根柱子上。

这块告示牌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绝妙的墓志铭:威廉医生在天堂。

世事就这么奇妙,一块简简单单的告示牌,也在隐隐昭示:好人自有好报,好人自有好去处。您说,是不是这样?

事实上,从创作主体的习惯和功力来考察,他们并不是恪守某一种风格样式,而是或多或少地揉进了其他风格样式,成就了自身的艺术风格。之所以把四种样式单独提出,当然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样式的特点,使初学者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并能够初步掌握,以利于在今后的创作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兼收并蓄,扬长补短。

其实,有很多文本,都可以用这四种样式表达,而不能认定只符合某一种样式。如此,才会生发出多种样态,呈现多种色彩,促进样式融合,凸显表达特色。如:

休谟曾说:“人生祸福很少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但是我们却绝对能掌控我们要读什么书,我们要参与什么娱乐,我们要与谁为伴。”(引自《休谟散文集》)这话听起来可能有些悲观,却是对美育或审美教育的一个极为朴实的正当性证明。说得极端一点,即使我们的处境并不尽如人意,即使命运往往呈现其盲目的一面,我们也丝毫没有理由自暴自弃。毕竟,读什么书,以何为乐,与谁为伴,还是由我们自己掌控,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故而,美育既可以说是社会的事,也可以说是学校的事,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事。借用孔子的话来说,美育乃关乎陶养的“为己之学”。

我们可以试着用不同的话语样式,有感而发地、有动于衷地、有的放矢地表达出来。从总体上、语感上、语势上、节奏上,加以对比,找到其中的差别,哪怕只是模糊地感觉到,也是收获。

有了这四种话语样式,我们就可以脱离“文体”“语体”的羁绊,真正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上,开展多样性的探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