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推进律
在驾驭文本,落实到有声语言的过程中,对比推进律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是语言流动的催动力,声音形式的变化力。
对比,是指不同感受、不同态度、不同情感的对比,不同色彩和分量的对比,及其在声音高低、强弱、快慢、松紧的对比上的反映。推进,是指在一定目的的引导下,有声语言向前行进的跃动。只有对比才能向前推进,显示流动的态势;也只有推进,对比才有生命的活力,显示出方向性和目的性。
对比推进律集中体现了以文本为依据的诸意念的综合。理解了的东西,感受到的东西,设计出的东西,把握住的东西,逻辑的、形象的、整体的、具体的、体验的、体现的、内容的、形式的、心理的、生理的、声音的、气息的……都综合在对比推进过程中。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比推进律不能仅被解释为单纯声音形式的变换。只停留在声音形式的变换上,虽然有了语言测试上的不同显示,却不会有积极的、自觉的对比感和鲜明的、生动的推进感,在听觉上便不能不给人造成苍白、肤浅的印象。
当然,忽略声音形式的变化也是不正确的。
试比较:
①我要买一本书。
②书,我要买一本。
这两句话,如果都表示买书的愿望,其他表达条件相同,只是重点不一样,那么对比推进律的声音形式就有了区别。例①从“我”开始逐步推进,以“书”为重点,即推进的目的地。但“我要”比“买”轻而快,“一本”承“买”字继续推进,但比“书”轻而快,比“我要”轻而快。例②“买”较重较长,“一本”又轻而快。“买”是推进的目的地,成为全句重点。比较两句中的“一本”,例①中“一本”正处于推进目的地之前,所以高些、重些;例②中,“一本”处于推进目的地之后,所以低些、轻些。
这些告诉我们,推进一定有目的地。目的地的状况,制约着它前边、后边的词语。其前,向它推进;其后,由它率领。向它推进时,要不中断、不旁落;由它率领时,要不突兀、不草率。
这还告诉我们,推进中对比感不可局限于内容上的对位词语相比较、相区别,还有声音上的对比:轻重、高低、快慢之分。“一本书”和“买一本”,这“一本”就处于同“书”和“买”对比的位置。
一个语句如此,一个小层次也如此,一个段落、整个文本也如此。对比推进律就这样造成了起伏跌宕的语流。
对比推进律在播音表达上要求的幅度不能像舞台上那样夸张,但有两点要特别注意:
一是必须注意主次关系和分寸火候。如果对比感、推进感缺少这一点,那么,就并非对比推进律的成功运用。可以说,主次关系和分寸火候是对比推进律的精髓所在。
二是必须注意声音形式上的可感度。话筒是灵敏的,不必着意扩大幅度,很细致的变化也可以刺激听觉,达到可感的程度。但是,过于窄小的幅度会妨碍形成语流的行进态势,甚至出现死板的、平淡的播音表达。因此,要适当打开幅度,使对比推进律得到相当充分的显露。这就要求创作主体在自如声区里丰富声音的变化,开拓表达的天地。要避免声音似托在空中,或被压在地下,或被夹在窄框里这些现象的发生。
对比推进律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和声音形式曲折变化的自如而有弹性的概括。在播音中,既要反对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又要反对狂放不羁,无所不用其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