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播音主持

第一节 播音主持

播音,是广播电视传播中话筒前、镜头前进行的有声语言(包括副语言)创作。

播音,是以有声语言(包括副语言)为主干或主线,驾驭节目行进的创作过程。

播音,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维护国家利益、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捍卫文化安全、体现时代精神、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工作

播音,以新闻性为根本属性,以艺术性为核心属性。

播音,存在“新闻播音(主播)”“体育解说(评论)”“专题访谈”“综艺主持”“广告播音”“配音解说”等基本节自形态。简言之,可以分为“广播播音主持”和“电视播音主持”两大类。

播音与主持,是一个时期以来人们所做的划分,由传统的称谓“播音”,发展为当下流行的“播音”和“主持”。犹如“广播”,曾经是“声音广播”和“图像广播”的统称,后来,分别叫作“广播”和“电视”。事实上,以“严肃认真的宣读稿件”为代表的有声语言形态,和以“随意进行的日常谈话”为代表的有声语言形态,是人类话语形态的“两极”,二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反而呈现着无数个“中间形态”,很难判断出各个形态的边界。播音是个大概念,播音是基础,由此可以生发出各种形态,主持即其中之一。二者若有某些区别,也可以这样表述:播音是“转述旁白”,主持是“率真表白”。这里,并非文化身份和艺术个性的差异,而是创作路径的笼统观照:播音大体上力图突出新闻价值的实证性,如联播类新闻节目;主持大体上力求显化主体认知的具象性,如综艺类娱乐节目。因此可以说:播音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表达,主持是个性言说下的共性诉求。然而,那整体的共性如此浑然一体,都趋向大众传播公众话语的集体表达;集体的智慧和群体的支撑,怎能助长“个人领地”的“自我张扬”?那交叉重叠之处和融会贯通之时,又怎能屈从“刀切斧断”的“画地为牢”?

关键是为什么把二者对立起来,似乎水火不相容?从实践上看,大多数都是重叠融通;从理论上看,也缺少科学论证依据;从历史发展上看,已经趋于基本一致;从主体能力上看,正在日益全面提升;特别是从方法论上看,我们不愿看到的情景是:僵化思维和二元对立都愈演愈烈,不能不走向虚幻和失语。坚持僵化思维和二元对立,就会不可避免地把广播电视节目人为地分割为极端的两类,从而失去它们的千姿百态、色彩缤纷。我们认为,应该在长期实践和全息理论的强力观照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竭尽可能地获得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宽阔路径,拓展各种节目形态日益多样,促使有声语言表达不断丰富。囿于播音和主持的分野、固守播音和主持的对峙,只能造成分道扬镳、各自为政的格局,那无疑是“窄化专业”“矮化人才”!

深化播音主持艺术的人文底蕴,强化播音主持艺术的美学浸润,打开有声语言创作的广阔天地,展现有声语言典范的历史画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