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鼓动性

第三节 鼓动性

有声语言创作,不能失去鼓动性的特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鼓动性,意味着有声语言创作的鲜明的目的性。有声语言的创作,不是为了自误自乐,更不是无病呻吟,目的是让听者获得信息,受到启迪,从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因此,当人们感同身受、兴味盎然的时候,必定增强了前进的勇气、战斗的力量。这正是鼓动性深层含义。

近些年来,人们认识到强加于人的危害,承受了以势压人的苦痛,总是希望摆脱外力的逼迫,企望自主自立的权利和自觉自律的保障。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多媒体,共同追求“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传播生态,改变“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传播惯性,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如果因此而忽视、放松鼓动性这个侧面,那就会使有声语言创作走向消极和平淡。

鼓动性,是在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贯通的内驱力,是创作主体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一种推进力,是创作主体赋予有声语言的生命活力。它以创作主体真挚贴切的思想感情为基础,以具体的针对性为目标,充满人文关怀,由此凝练出感召力和感染力。

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播音语言的鼓动性特点一直非常突出。有声语言中充满了爱憎分明的感情,创作了很多感人肺腑的优秀作品。正是这鼓动性,指引千百万人涌向革命圣地,召唤迷途的人们走向光明,加速了敌军的崩溃,推进了胜利的进程;也正是这鼓动性,点燃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还是这鼓动性,增强了人们实现宏图大业的信心。这正是宣传事业、传播工作所应该承担的义务,失去这个特点,语言将无所作为,变得无精打采、软弱无力。

鼓动性,并不是说,每一篇稿件、每一个话题都使人“闻风而动”,也不是每一句话、每种语气都让人泪流满面。这不是鼓动性的原意。鼓动性,只要求达到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有声语言的重点、高潮、叙事、推理呈现多层次、多角度的变化,有时昂扬,有时深沉,有时浓烈,有时平静,完全不是高声呐喊、撕肝裂肺式的表达。它以“催人向上”为指归,让人们辨是非、知善恶、明美丑、懂爱憎,从而在“心理暗示”中获得某些教益。如果说,人们听了一次播音,看了一次主持,就有了“更奋然而前行”的激动,那是极而言之,实属罕见。我们当然不会这样狭隘地理解鼓动性。

鼓动性,肯定是在“教育和鼓舞”的范围内,由“鼓”而“动”,一鼓作气,入脑动心。当然是“我为人民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