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逻辑感受

第二节 逻辑感受

从创作文本的结构上便表明了思路、文脉的逻辑关系,直到具体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都毫无例外地串联在整个文本的逻辑链条之中。有些结构松散、语句跳跃的文本,创作主体也不能随遇而安,必须把它们的内在联系凸显出来,尽可能地强化那些松散、跳跃的地方同上下文之间的关联,不可中断、缺损。这正是创作主体所应具备的能力,是“锦上添花”或“出口成章”的功力理应开拓的创作空间。如果是本来就十分严谨的文本,由于创作主体驾驭能力的薄弱而搞得支离破碎,必然使文本黯然失色。这说明了锤炼语言功力不可或缺。

对创作文本进行分析,任何时候都不能没有逻辑感受的参与,不然,有可能会造成主体的缺席,给人以“简单的念字出声”的印象。

逻辑,不论是形式逻辑(演绎、推理)还是辩证逻辑(肯定、否定),都是关于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创作主体从“备稿”伊始,自己的思维便进入了作者(包括自己)写作时的思维过程之中。认识不到这一点,创作主体的思维活动就会无所依存,甚至以己之心度作者之腹,远离了具体的语境,改变了文本的客观性,掺杂了某些主观随意性。

对于文本自身的逻辑链条,认真的创作主体自然不会有丝毫放松,肯定会倍加细致地分析。但是,实践中最容易出现的,是相当冷漠,似乎让人觉得“于己无关”。这是为什么呢?从历来的有声语言表达看,问题往往是只停留在“理性认识”上,而没有或缺乏“逻辑感受”。

逻辑,还要“感受”,似乎矛盾,实则紧要。现实生活中不是常见这种情况吗:“谁?……噢,是你呀!”“我吃块糖吧!……咳,我又忘了,大夫不让我吃糖。”“你可以骑车去,但要慢一点!”这些话里,“噢”“咳”“但”都表示逻辑关系,其中的递进、转折等,都需要真实而具体的感受。

有声语言创作中,逻辑感受是在符合思维规律的思维过程中由创作主体加以再体验获得的,它不是不可捉摸的。

逻辑感受包括:并列、对比、递进、转折、主次、总括等多种感受,在有声语言的词语序列中比比皆是。但长期以来,我们只把它们看作语法结构、句法分析之类,很少看到它们在形成层次、篇章的逻辑链条中的作用。逻辑思维正是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是非选择”“方向选择”“关联选择”“分寸选择”“浓淡选择”“归宿选择”等多元、多样的轨迹。其间,几乎全部伴随着词语概念的理性观照。但是,逻辑思维又谈何容易,逻辑感受不仅是词语概念的简单揭示,而且包括内心反应的“接受—回馈”的反复过程,更是谈何容易!

逻辑感受总是具体潜伏和体现在文案准备的脉络之中,融汇和显现在有声语言的“心路”之中,也像八股文讲究“起、承、转、合”那样,一环扣一环,一句接一句,形成时松时紧的逻辑链条,引发时深时浅的内心感受,给人以“心潮逐浪高”“更上一层楼”的推进感和曲折感。如果陷入具体语句而不能纵观全篇,备稿再细,播音再顺,仍然会造成“有句无章”的效果,因为在创作主体心目中,只有“点”,而没有“线”。

关联词语对逻辑感受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即使文字语言的表述或内部语言的衔接没有或者不用关联词,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也要给以补充、填充并显化、强化它们,使它们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没有关联词语而必须显露关联关系的时候,能够获得相应的逻辑感受,恰是创作主体所应具备的语言功力。

记叙文体中逻辑感受更容易被忽视,好像那内容已经自然扭结在一起了。其实,我们还是要具体把握自然扭结的各个关节,放到逻辑链条中,找到它们的实际关联,否则,连正叙、倒叙、补叙、插叙等都分辨不清,就更谈不上感受了。如:

整整28年,邓稼先生死未卜、不知去向。他的夫人许鹿希信守离别时相互托付的诺言,无怨无悔地痴情等待。28年后的1986年,夫妻重逢,邓稼先却因为受辐射身患重病,几个月后在妻子怀中离开人世。

这一段的三个转折点,逻辑感受一定要有明显的变化:邓稼先生死未卜和夫人痴情等待;两个28年相呼应,夫妻重逢确为好事,但不久病逝,更是急转直下。一波三折,十分感人。

论说文体中的逻辑链条也不能说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把论说文体完全纳入形式逻辑的框框中,把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都在创作文本中一一标明、补足,恐怕也难于形成内在的逻辑链条。这样做,很多情况下反会弄巧成拙,有其形、无其神,走向抽象概念的推敲中,偏离了文本内在的思维过程的再体验,从而无法达到加强逻辑感受的要求。如:

西方的一位名人有这样一句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她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这一段比喻先是肯定,再是转折,最后总括,表现了深刻的思辨力,同时,应该感受到“思想”的独特与威严。

只要我们从逻辑感受中真正获得推动文本内容变化的行进力量,就一定会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文从字顺、明白晓畅的基础上,“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任何抽象的内在联系,都会变成丰富、生动的内心感受,而且能够控纵自如、“顺水推舟”了。

逻辑感受并不止在某一篇稿件、某一个话题中起作用,就连一次节目、一个栏目的多篇稿件、多个话题,也会因之承转得当、情理和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