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内在语

第三节 内在语

每一个文本所包含的具体思想感情总比写出来的文字深广得多,这是作者选择素材、提炼主题、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精益求精的结果。文本言简意赅、纸短情长,才显得深邃紧凑,余味无穷。任何时候,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文本包容的具体内容和思想感情全部写成文字、表达净尽。因此,我们深入理解、具体感受文本时,不应仅仅停留在词句上,而要努力挖掘语言后面更深一层的意思,抓住语言后面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那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语句本质,就是内在语;演员要支配自己的形体动作、言语动作时,也用这个方法,即“潜台词”或“潜语”。

苏联阿克肖诺夫在《朗诵艺术》中说:创作任务中,“首先要包括:确立朗诵者对作品的态度,断定那些能帮助当代人理解作品内容的内在语,并使那些内在语指导你的朗诵,达到对听众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说:“只有当人们借自己的体验从内部赋予所要表现的作品的潜台词以生命的时候,在这部作品里,同时也在演员自己心里,才显露出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实质,创作的意义就在潜台词上。”

播音与朗诵和演剧当然是不相同的,但作为有声语言的共性,都要揭示出、显露出语言的精神实质和逻辑链条,使有声语言富有创作的意义和生命的活力。

播音的内在语言有更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内在语除了有声语言,便没有别的显露内在语的方式。电视播音,形神兼备,也同样要重视这一问题。

播讲目的,就是整个文本的内在语,它落实在语句主次关系上,体现在语气中。

具体态度,就是不同语句的内在语,它的判断和评价要以不同的分寸来表现。

承前启后,就是语言层次转换的内在语,它通过语句的不同衔接(不论是否使用关联词语)显示出来。

如果创作主体就稿论稿,就句论句,不去开掘,不求深意,内在语便失去了意义,语言必然干瘪而浅薄。有时文本写得平庸,本身就没有什么蕴藏,创作主体当然不应该凭空编织,牵强附会。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批评苏东坡说:“东坡近体诗,少酝酿烹炼之功,故言尽而意亦止,绝无弦外之音,味外之味。”这批评也许偏激,但这样的文本,我们并不少见,硬去寻它的“弦外之音,味外之味”是近乎缘木求鱼的。但是,我们也有这样的经验,乍看一个文本,似乎平常,但经过反复分析、感受,感到味道很浓、含意不浅。这正是由表及里深化的产物。不经过反复分析、感受,便贸然断定文本贫乏,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在平庸中见神奇,浅近中察深意,反更说明创作者的高超。我们运用内在语,正是在有尽之言中赋予无尽之意。看来,苏东坡的话是对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天下之至言也。”写作如此,播音也不容忽视。

内在语是我们对文本理解和感受的集中概括,不是冷漠的表述。文本中一般的语句,由于“词”本身的符号概括性,内在语比较清楚明了,但是,在重点和难点上,非挖掘出准确的内在语才好把握,并利于表达。重点,关乎全篇的关节;难点,属于雾里看花、扑朔迷离的情况。重点不明,难点不清,整个文本播音的根基就不牢,语言技巧的运用就会无所措手足,播讲目的和社会效果也就落空了。

内在语的把握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链条的承续,二是语句本质的差异。

语言链条的承续,是指语句、段落的前边或后边。运用内在语的转折、连接作用,造成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效果。

(1)发语作用:在语句、段落之前,借助内在语把语句、段落播好。呼台号前,以“同志们,我们这里是——”为内在语,播出的台号可以显出积极热情、亲切自然,克服呆板、冷淡的习惯语势。

(2)转换作用:由上一段、上一句到下一段、下一句,需要转换的时候可以借助内在语“过渡”。

(3)回味作用:上文结束,不管漾开缓收,还是戛然而止,都会给人以语已尽、情尚存的印象。让受众回味什么,要靠内在语具体引发。

语句本质的差异,是语句、小层次、段落、层次的内在含义,以内在语的揭示、感通作用,造成明确恰当、蕴藉深邃的效果。一般说来,语言与内在含义是吻合的,因此,揭示语言本质的内在语是同向的,词语序列如何叙述、议论、疑问、感叹、祈使,内在语与之一致。但是,有一些语句,从词语序列上看,似乎是这样,深入挖掘后,内在语应是那样,于是便出现了内在语与词语序列的异向,即不一致的情况。这两种情况,大大显示了内在语的威力。也就可以看出,同一个语句,由于内在语的同向或异向,能够使语意不同。“向雷锋同志学习”,内在语应为同向,表达肯定的意向;如果内在语改为异向,暗含“没啥必要”,就会表达出否定的意向。

正因为这样,有声语言的表达功能就被内在语制约住了。播音中任何一句话,如果不准备,甚至播反了,首先要考察内在语是否妥帖。如果内在语没有错,应该再去分析表达方法上的问题。

正因为这样,内在语的把握应力求避免朦胧模糊。初学者要学会简约地表达内在语,在备稿时,尤其要注意内在语是否准确可靠。表述内在语的目的,是为了训练把握内在语的能力,而不是为了表述而表述,更不是为了写下来给别人看。这样表述比那样表述好,标准是对播音表达有利,真的在催动自己、感奋自己去准确表达。如果表述得头头是道,在话筒前播音时却是干巴巴的几个词,毫无作用,那只能说明内在语在这个创作主体的心目中不过是纸上谈兵的空壳。对内在语持否定观点的同志,以此作为自己的论据是不能服人的。

由于内在语概括表述得精确可感,在话筒前播音时,不必字斟句酌地去重现一遍,只要由此一点,唤起相应的体验即可。当走上成熟阶段之后,有时虽无具体表述,也能循序体验,准确无误。光靠自发地积累,光靠盲目地实践,是很费时日的,而究竟能否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还是不可预料的。有些老播音员勤勤恳恳工作多年,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对内在语还觉生疏,难道不是事实么?

内在语的把握和逻辑感受关系极为密切,属于逻辑思维的范畴。文化修养欠缺,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去提高文化水平,反而责怪内在语“神秘”,是不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