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感受和整体感受
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两大类别。其实,我们总是习惯于“语感”的说法。语感,即语言的感受,听说读写离不开它,言谈话语也缺少不了它。语感极其广泛,又十分微妙。语感是立体的、动态的,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的感受力。凡是同语言有关的事物,凡是需要用语言表达的东西,无一不是语感问题。语感的强弱,是积淀和累积的过程,跟天赋也有关。语感灵动与否,跟训练和习惯密不可分。
语感可以辨别语言文字的“对不对”、“准不准”和“美不美”,可以为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为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的顺畅、恰当、简洁、优美充当坐标和航线。语感的下意识、潜意识和感觉阈限,往往超过理智判断的范围,在“听”与“说”的过程中,时刻给以鉴别和校正。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语言定势,如果缺乏丰富的语言感受,只凭公式和定理,那就失去了光彩和韵味,失去了艺术个性和创作风格,会显得单调和枯燥。我们专注于具体感受和整体感受,就是希望播音创作主体获得精微而宏大的语感空间,使播音创作深刻感人、百花齐放。
我们说,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都是从具体稿件的具体环节上产生的,因此,都是具体感受。
只有具体感受是不行的,必须把各个环节上的具体感受综合为整体感受,才是一种可以作为创作基石的东西。
这里,首先是形象感受与逻辑感受的结合。形象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是不可截然划分的。感受便是播音员使二者兼容并蓄、并驾齐驱的法宝。
历史的发展不是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吗?编年史的线和断代史的面是怎样结合起来的呢?时间的流逝不能不以年为序,空间的广阔不能不以地为属。时空的变异,怎能各执一端,不相融合呢?每一个文本都可以看成一部历史,一部既是编年又有断代的历史,逻辑感受使我们把握住整体序列的不可移易,形象感受使我们把握住分段扩展的心驰神往。形象感受与逻辑感受互相结合,把文本的序列、扩展、全貌、细节,尽收眼底。在这个时候,创作主体便可以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
值得注意的是,各段扩展并非没有序列,犹如断代史的因年记事;全篇序列也并非毫无扩展,正像编年史的大事从详。形象感受本身也有顺序,同时,又处于全篇的序列之中。逻辑感受如果没有形象感受的补充,也会变成干巴巴的几条筋。
有时,严谨有余,生动不足,那是逻辑感受的序列性较强,捆住了各段扩展的形象感受的手脚。
有时,生动有余,严谨不足,那是形象感受十分强烈,各段扩展东奔西突,打破了逻辑感受的承接、延续的序列性,语言链条横生枝节,稿件内在联系的必然性受到随意性的冲击。
至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具体的形象感受同具体的逻辑感受要达到完美的结合多么不易。这中间,任何脱离文本依据的偏激感受都会造成顾此失彼的结果。
应该指出,整体感受是感受的深化,而不是各具体感受的混合。形象感受中,就分布着逻辑感受的神经,而逻辑感受中,也充满着形象感受的血肉。只是在不同的文本中,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或形象感受较浓,或逻辑感受较强,显示着文本的无比丰富造成的整体感受的千差万别。
在整体感受中,当然包括对文本内容和文本形式两方面的感受。只看内容,不看形式,同只看形式,不看内容一样,都不能臻于高境界。那文体学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认识体裁对内容的依存关系,更在于认识体裁对内容的反作用。“从内容出发”的传统观念使我们不重视形式,甚至认为有了内容就有了形式,这只不过说明了认识上幼稚。在整体感受中融合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就为我们在理解、感受文本内容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认识和把握文本形式(当然是以体裁为主)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
具体感受与整体感受中,都以文本为依据,但不可避免地掺和着创作主体个人的感知、认识、修养。那完全吻合文本要求的,便可被称为创作主体的独特感受。那不符合文本需要的,是属于杂质的东西,应该被抛弃。要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这方面完全允许创造性地去探索、发挥,而没有必要强求一律。初学者大可不必回避、忌讳这个问题,似乎虑及此就是好高鹜远。在播音创作上要进行终生的进取。对一般化感受的满足,将造成创造性劳动的机械化。有志者必须付出艰辛的岁月,为未来的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做好坚实的准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具体感受是有声语言表达的关口,在播音创作过程中,是继理解之后的重要环节,又是整体感受的基础。整体感受是深化,不过,已进入播音美学的范畴,同独特感受密切相关,本书不作重点阐述。
知识梳理
形象感受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
逻辑感受包括并列、对比、递进、转折、主次、总括等。
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都是具体感受。把各个环节的具体感受综合起来就是整体感受。整体感受是播音创作的基石。
思考题:
举例说明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