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口耳之学
古人有“口耳之学,幽眇难知”的话。因为或说、或听,都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不能存留,不可复制。当同样的话再说一遍的时候,即使是有意重复,那样态肯定跟前一遍迥然不同。为什么反对机械模仿和单纯模仿,就是这个缘故。现在,尽管有了录音、录像设备,可以全程录制,可以反复听、反复看,当然还可以反复录。即使反复录,也不可能出现全面雷同的情况。词语一样、语法一样,语气稍有差异,那语意也就变了,甚至大相径庭!“时过境迁”,“心随物转”,人们不会停留在原地不动,不会保持同样的心态不变。那“幽眇难知”的情状至今也不可捕捉。因此,“锣鼓听音,听话听声”的本领,实在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功夫。
口和耳,即“说”和“听”。婴幼儿不会说话的时候,先是学着“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会说了,说话的能力也就加强了。“听”与“说就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使用中,日益提高、日益加强。我们应该从听和说两个方面训练,须臾不可放松。
关于“听”。当我们倾听别人说话的时候,首先是“接收”,把听到的话语“听进去”。如果拒绝接收,什么话都听不进去,那就是“自闭”,无法与外界联系了。其次是“判别”,对听到的话进行分辨、评价,是好是坏,正确错误,深刻浅薄,是美是丑……都思索一番。最后是“储存”,把那些典型的话、鲜活的话,包括错话、反话,都深印在脑海里,作为资料,供以后借鉴、引用。
关于“说”。当我们说话的时候,首先是产生了说话的愿望。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总要“发出”。发出词语,应该是“暖声”,有态度和感情。其次要“深化”,即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词语中去,给人以较强的语言刺激,比单纯的词语系列诉诸视觉,更要入脑入心。最后,要“驾驭”,把话语主体所酝酿成熟的“文本”循序渐进地一一道来。在说的过程中,哪里是重点,哪里要削弱,思想感情如何运动,语气怎样把握,节奏怎样控纵,完全熟稔于胸,并且努力渗透到有声语言的各个层面,做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要注意:“说”是一种愿望、一种感觉、一种出口前的内心跃动,绝非某种固定的样式、体式、样态、腔调。话语出口以后,才会有经过选择的、与词语序列相对应的具体形态。“说”可以涵盖所有有声语言的活动,在广播电视中,应该都属于“播”的范畴,其中“说”的概念,同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并不是一回事,应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完全可以进入“谈话式”的表达形态之中。
将说和听集于一身,听是为了更好地说。只有认真倾听,才可能说到点子上,说到裉节上,使听的人觉得可听、愿听、爱听、耐听。只顾说,而忽视听,或者只顾听而忽视说,必然导致听说脱节,削弱了整体感,阻塞了通畅感。
播音主持的有声语言创作,当然特别强调“说”。因此,如何听得进,听得准,说得好,说得妙,不能不十分重视语言功力的加强。